提及“酒文化”和“酒桌文化”,我们似乎能想到这样一个场景:酒桌上一个个面红耳赤的人推杯换盏,周围此起彼伏着起哄与叫好,劝能喝的猛喝,不能喝的硬喝,直到所有人倒下。
感情深一口闷,是妇孺皆知的劝酒词,容我不厚道地评一句:劝你一口闷的人,赶紧拉黑吧!真正关心爱护你的人,绝不会以你的健康为代价,将酒精的摄入量作为衡量你人品和能力的标准。
酒精及其饮料 “伤你没商量”
酒精及其饮料对胃黏膜的伤害非常大。过度饮酒会引发黏膜水肿、出血、充血及糜烂等,损害胃粘膜屏障,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进而导致胃溃疡的发生;经常喝酒还会导致胃炎等疾病加重,有很多患者的典型症状就是喝酒后出现胃痛症状。
酒精及其饮料的液体中含有的乙醇,以及乙醇在人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通过损伤DNA、破坏蛋白质、影响雌激素分泌、降低肝脏解毒能力、扩张消化道血管、溶解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蛋白、抑制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身体对一部分维生素(A、B族、C、D、E、叶酸、胡萝卜素)的吸收、增加体重等途径,明确增加头颈癌、口咽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胃癌等的发生风险(41%的口腔癌,23%的喉癌,22%的肝癌和21%的食管癌,均与饮酒相关),同时还与很多其他类型癌症(肾癌、非霍奇金淋巴瘤)之间存在关联性。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都就此做过严正声明。
不仅如此,某些酒精饮料中含石棉纤维、砷、镍等致癌物质;酒及酒精饮料生产发酵、蒸馏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杂醇油、多环芳烃类(如苯并芘)等,这些都是化学致癌物质。
喝酒脸红者酒量大吗?
喝酒脸红说明能喝?纯属无稽之谈,那是因为有基因缺陷!事实上,人体为了抵抗酒精伤害,预设了两道关卡:乙醛脱氢酶(ALDH2)和DNA损伤修复机制(FANCD2蛋白)。然而,全世界偏偏有大约5.4亿人存在前者的功能缺失突变,而且大多是东南亚人(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ALDH2突变携带者能够占到总人口的36%),表现就是“喝酒上脸”,一喝就变“关公”,乙醛大量堆积让你迅速脸红,且你此生都拿这件事儿无能为力,基因出了问题,咋整?
有人说,酒量是练出来的,不能喝就得多喝?绝对误导!结果,你要么是喝一点儿就醉,这倒还好,至少你没能力再喝;要么经过不断磨练,成为即使脸红也能红到终场的。这反倒惨了,乙醛大量堆积,对身体损伤越来越大。最关键的,你还不知情!乙醛会导致DNA双链断裂,导致染色体重排,并永久地改变DNA序列。
虽然人体还有第二道关卡FANCD2蛋白,可以修复损伤,但,它也经常出毛病……如果这两道关卡都缺失,酒精将伤害造血干细胞,这意味着这些异常突变会传递给下一代细胞,下下一代,再下一代……雪崩式的灾难。
即便你侥幸是俩关卡都健全、或至少一个没突变的,也请牢记:酒精清除和DNA修复系统并不完美,酒精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导致癌症,甚至在防御机制完好的人群中也是如此。
“适度饮用量”
还能不能愉快地嘬一小口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
成人如饮酒,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25g,大致等同于750ml啤酒、或250ml葡萄酒、或75ml 38%酒精度白酒、或50ml高度白酒。女性不超过15g,大致等同于450ml啤酒、或150ml葡萄酒、或50ml 38%酒精度白酒、或30ml高度白酒。
不过哈,别高兴太早。有个坏消息给大家:尽管各大指南一直觉得“小酌无妨”,但无数大样本的人群研究证实:即便是适度饮用,也会增加致癌风险。《柳叶刀》的一篇研究,在比较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近60万人的健康和饮酒习惯后,得出结论:喝酒没有“安全阈值”,且喝得越多寿命越短!比起每周酒精摄入量在0-100g的人,每周喝100-200g的人,在40岁时寿命要减少6个月;喝200-350g的人,寿命减少1-2年;狂饮350g以上的酒腻子们,人生会缩短4-5年……因此建议膳食指南将“适度饮用量”限制得更严格一些!
且喝且珍惜,岩藻多糖护“胃”健康
岩藻多糖(Fucoidan),又名褐藻糖胶,是一种褐藻中特有的含有硫酸基的天然活性多糖,主要存在于海带、裙带菜、巨藻、墨角藻等褐藻的细胞壁基质、细胞间隙及分泌的黏液中。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的研究显示,岩藻多糖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胃粘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提高抗氧化和降低脂质过氧化能力有关。
《Food Chemistry》杂志发表的文章也证实了岩藻多糖对酒精引起的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功效:研究发现应用岩藻多糖预处理可以减轻乙醇诱导的组织损伤,逆转组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信号通路。文章同时阐明岩藻多糖对乙醇诱发的胃溃疡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包括抗氧化、抑制胃基质水解和抗炎作用。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