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优秀叫用功
——用心灵和自己对话(一)
在过往的岁月里,总有一些鲜活的面孔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他们以其特有的方式激励着我,温暖着我,陪伴着我······我从他们身上读到了人性特有的魅力,虽然他们不复存在,但对于他们的灵魂,我总需仰视方可表示我对他们的敬仰!
曾国潘,晚清明臣。我们无不敬仰曾先生对后辈的教育严谨,但很少有人了解曾先生对自己的要求也甚严格。在曾先生小时候读书很用功,可惜天资并不聪慧,读书要下苦功夫。据说有一次晚上先生背书,可怎么也背不下来。恰巧那天晚上有个小偷来偷东西。小偷想等曾先生休息了再下手。可惜先生怎么也背不下来,直到小偷听得都会背了。小偷见先生没有背会,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很是生气。就从角落里跳出来示威似的给先生背了一遍,然后佛袖而去。先生被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待小偷走后,背书继续。
就这样一个天资的人或许很多人都比他有优势,包括那个小偷。那个小偷虽聪明有嘉,但只不过以梁上君子的角色留在了历史长河中;而曾先生,却让整个清政府延存了60多年!一个颠覆了历史,扭转了乾坤的人物!成为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曾先生不仅小时候用功,到老年也勤奋不息。曾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笔耕不辍,所以以后编成著名的《曾国潘家训》,这种习惯坚持到他的人生终点,直到他临终的前一天,左眼失明,他还在写日记······
有时候总羡慕别人的优秀,却总在自己的懒惰中迈不出叫用功的那一步,一旦走出,便会成就自己想要的优秀。
齐白石,一位由草根木匠成长为著名大师的典型代表。齐白石最初只是为了生存选择了木匠,而且是打家具的实用派木匠。有一次,他与师傅在路上也遇到了一位木匠,师傅主动让道,让人家过去,且态度极为恭敬。齐白石不懂:为什么同是木匠,我们却要让路?师傅解释:人家是做精致木工的,比如雕刻之类。齐白石自尊心被激起:我也要做受人尊敬的木匠。那时候的文化人是很受人尊重的,从木匠又到画神像,齐白石先生也从迫于生计到衣食无忧了。如果他仅满足于那种小康生活现状的话,可能中国绘画上绝不会有齐白石这颗巨星。齐白石就是齐白石。他追求不辍,四十多岁开始北漂,探寻自己的生命价值。甚至在五十多岁时,他的模仿功力已经足够深厚,但高人指点他:你的每一笔都不是自己的!这让齐先生痛下决心修正自己,直到六十多岁才有了自己的画风。从五十五岁到八十岁才熬出来,莫问经历,就是化茧成蝶,这二十五年,也足可以了。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坚守,又何愁做事不成呢?
再有杨绛,被钱钟书称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知妻莫若夫,这也是杨绛先生一生最生动的写照。她的才也是来自不懈的努力。她着手翻译《唐٠吉诃德》时比较了几种语言的译本,终不满意。于是她痛下决心学习西班牙语,那年她41岁。在41岁开始学习外语,这是一种人生的挑战。经过20多年的刻苦用功,终于翻译完成,杨氏本的《唐٠吉诃德》成为中国的经典译本。杨绛的才不仅来自决心的强大,更来自勤奋不辍,她在103高龄时还出书,可知生命力多么旺盛啊!
在惊羡别人的价值实现时,一定要透过别人的努力去丈量别人的付出;在感叹自己没有价值时,一定要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付出,有没有经历艰辛的过程和探索……如果我自己也有曾国潘的韧性,齐白石的执着,杨绛的自信······我想:我也可能别有一片洞天!
几十年铸一剑,一生励一志,此生无憾啊!与他们相比,总觉得自己很渺小。多想让自己也具有他们一样蓬勃的生命力,也展示自己的价值!
有他们生命的光辉照耀,能与伟人用心灵对话,也觉得颇受滋养……今生虽不相识,但感谢有他们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