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两个月前看的,很糟糕。
但我对“后会无期”这四个字是很有感情的,没有感情,不会去看。在我活着的二十多年里,我的生命里曾上演过很多次“后会无期”。一年级上完那一年,爷爷拒绝让我留级,我去了二年级,与曾经一起逃课玩耍的小伙伴说了再见,不,连再见都没说,就再也没见了。小学二年级回家的路上,有一位同学掉井里去了,再也没有上来过。五年级毕业,班里一位男同学去了其他学校,再相遇时已是八年之后,还有一位女同学,也在十年后再相见。另有一位很特别、很叛逆的女同学去了远方,再回来时已经嫁给了富商。初二那年,一个同我们很要好的女同学突然转学去了城里,六年后我们在人人网上相遇。大三那年,我拖着行李和书,去大别山呆了一学期,来了一场奋不顾身的“后会无期”。
虽然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都曾试图寻找对方,也都以各种方式找到了对方,后会无期好像真的能变成后会有期。但是,当时间证明我也只不过找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他人时,觉得,不如后会无期的好。昔日羞涩俊朗的男同学挺着发福的肚子站在我面前时,我不敢去相认,即使他拎着一大包给我的零食。后来,他在二十岁的风华享受着四十岁的安稳高薪,打打dota坐等升迁,听家里的安排,与门当户对的女孩结为连理,把他之前喜欢的姑娘忘在了风里。当以前的女同学通过人人找到我问我是否记得她时,我想了半天不知如何回答。记得,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又不知从何忆起,从那个一句再见都不说的晴朗午后吗?当然,她还和以前一样漂亮,不,比以前更漂亮了。但是透过呆滞机械的网络,我只能看到她那P得尖尖的下巴和自拍时的惯性嘟嘴,当然,偶尔也会转些“路过心上的句子”。她根本不记得小学时她作文有多好,比当下任何鸡汤都要有灵性有营养,更不记得那一次她反对乱收费当着老师面奔回家的酷劲。她自己也都忘了罢。
当记忆与现实脱节,我能怎么办呢?只能趁QQ中毒时,来一场静悄悄的“后会无期”。我像一个暴君般换掉了我的朋友。
朋友说《后会无期》好看,里面很多寓意。只可惜寓意太多。韩寒试图将卢梭的思想注入一个五岁孩童的躯体,怎么承受得起?形式太单薄,根本无法撑起庞大沉重的内容。这是一部与《致青春》、《小时代》差不多的电影,从故事上来说。导演自己的声音太强烈,“包夜包日”、“温水煮青蛙”这些都是韩寒自己的映照,那个爱说(荤)段子,喜欢植入人生哲理的大少爷。我的朋友经常说“某某电影不能看情节,看情节没意思”,所以,他们坐在宽大银幕前,看的应该是情怀吧。就算没有任何前戏,也要自己在头脑里意淫一个高潮。导演的介入在影片中期已经达到一种令人发指的状态,他打破了一切的电影语法,但“也没有建立新的语法”。不连贯的叙述像受潮的鞭炮,在点燃后开始发作,时不时闷响一声,破坏了我的喜庆心情。如果说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那末,这种诚意伤害了我对电影的感情,这种单方略带强迫意味的“诚意”也是一种侮辱。
作为一个故事爱好者,我对形式有着基本的诉求。把段子手的本领拿来整电影,我看不下去。“寓意”,我也看见了,韩寒在《后会无期》里表现出了一个段子手非凡的文案才华,他是“寓意”天才。傻子叙述是寓意,那艘船是寓意,夹卤蛋是寓意,周沫身后的那声枪响寓意得触目惊心,温水煮青蛙表现出宏大的人生寓意,就连译名“The Continent”都掺杂着某种彼岸的寓意。这里任何一个“寓意”都可以用来另拍一部电影。当然,按照史航的讲法,王珞丹确实美呆了,袁泉对着球杆的眼神也很凌厉,大仁哥和冯绍峰也满足了观众的基本审美,但是,演员好看与电影好看是两码事。时装秀上的演员不比电影里差。
电影就是电影,当以电影的标准来论电影,勿以电影标准以外的物质来论电影。我带着我的期待进入影院,寻找与导演的共鸣,他也真的给我制造了我想要的共鸣,但是制造的过程很稀烂,我欣赏得很朦胧。
2014/10/8晚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