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枚客家人。对于七夕,我们更习惯称之为七月七。每逢七月七,脑海里都会条件反射两种东西:一是七月七的“药粄”(粄bǎn,糍粑一类的米制饼。)和“药饭”;二是七月七的雨。
(一)七月七的草药香
客家人在七月七有吃药粄或药饭的传统。为了祝贺牛郎、织女一年才一次难得的相会,客家人会做药粄祝贺。传说吃了药粄,牛郎、织女会保佑身体健康。
药粄,顾名思义就是用药草做的粄。做药粄是一道工序繁多、不容怠慢的过程,村民往往在七月七前一周左右,就会挑选晴朗的日子,走遍田间或上山去寻找做药粄所需的七种药草。因此也叫“七样粄”。所需的七种草药以鸡矢藤为主,再加上牛膝头、塅心蛇、艾叶、香苏和柱叶等(七种草药可以微调,并非完全固定,尖尾枫和五指毛桃也可以)。
草药找齐后就放在烈日下晒干,等到要做药粄时(因为七夕日需要祭祀,一般会在七夕前一天做),将草药碾成粉末,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糯米粉或是粘米粉(即平时吃的大米碾成粉末)和面,然后开始制作成一个个药粄,蒸熟后飘着草药淡淡清香的药粄就可以吃了。其实那些草药本身就是对身体有益处的,夏日炎炎,药粄有消炎、解暑的功效,是保健进补的美食,客家人吃药粄的习俗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珠联璧合。
小时候很喜欢七月七的到来,就是因为很喜欢制作药粄的整个过程。为了家里制作药粄,也会和小伙伴在七月七前一周甚至更早就开始去寻找、采摘草药,然后清洗、晒干,做这个过程是很享受的,完全不觉累,因为只要一想到七夕时可以吃到飘散着的淡淡的草药清香的药粄就觉得很值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了,发现现在制作药粄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留在老家的人也比较少,有时候不想弄得太麻烦,就没有做药粄,改成了做比较简单方便的药饭(做药饭不需要把草药晒干、碾粉)。形式是简化了,但是原料上,我们仍然追求七样草药,也叫“七样饭”。
由于最近下雨比较多,今年没有提前采摘、晒干草药,所以没有制作药粄,中午老妈做的是焖药饭。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那股清香不曾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有些传统习俗慢慢简化了,但是传统的东西还是要传承下去!有些东西不只是传统,还有我们儿时美好的记忆!
记忆中,那淡淡草药清香,挥之不去,留在舌尖,萦绕心头~~
(二)七月七的雨
每年七夕节,我都特别关注会不会下雨?为什么呢?不是担心出行不便,而是因为……
从小就听说:每逢七夕必下雨!
记忆里,好像是这样的,几乎年年七夕下雨。
果然,今天又下雨了。传说这是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相会,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但是,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存在着另一种奇葩的版本,那是小时候的和发小王小妞猜测的,说是织女在那一天要洗屯了一年的碗。至于这个碗是谁的?我发现我和王小妞的记忆版本是有出入的。
1、我的版本:织女洗自己屯了一年的碗。
(织女变得这么懒,牛郎都不敢相信了,能不哭吗?织女对于自己变懒定会感到羞愧,能不哭吗?然后,一起哭,一起洗碗。现在想来以织女的勤劳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2、王小妞的版本:织女洗牛郎屯了一年的碗。
(牛郎好懒啊,屯了一年的碗给织女洗。织女能不哭吗?牛郎肯定也会羞愧,然后,一起哭,一起洗碗。)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或者是神仙都不能太懒!得出的道理还是很正面的,但是当年我们把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掰扯成这样也是够了!现在想想,当年的我们简直是对不起牛郎织女,对不起童年,对不起传说......真当拖出去斩了!
至于小时候我们为什么会这么猜测,谁记得呢?真正的理由早已经消失在风里。可是,谁又在乎呢?我们在意的是那些留在记忆里的童真美好和天马行空。
因为传统,因为传说,更因为童年,以至于听到七夕或者七夕来了,我的反应里不只是牛郎织女相会,还有那草药香和那必下的雨。七月七很美,传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