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梧是家乡(闽西)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南下北上交汇点,也是回家必经之路,每天客流量较大,因此设立了一个票务服务站,一对夫妻在此售票兼卖一些零食。
严格来说,高梧汽车站不能算是汽车站,它没有招牌、没有候车室、没有安检,仅有两条长木凳和几把塑料椅子。
如果说每次回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里,除了自己家,就属高梧汽车站了。
高中毕业后,在外求学,上班,高梧汽车站变成为必经之地。
归途中,远远看到它,心里就开始变得格外温暖,因为那意味着离家不远了。
返程中,远远看到它,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那意味着又要在异乡久居。
儿时,我不止一次的在楼顶或者爬上小山眺望蜿蜒远去的公路,想着外面的世界,目光随着汽车的消失而消散。
正如诗歌《在山的那边》写的那样,我也在幻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是海吗?
高中三年在县城上学,离家不过二三十里,因父母外出务工,便少了些许牵挂,回家次数也寥寥可数。
即便经过高梧汽车站,也觉得一切是那样理所当然。
直到大学,才有了一点家乡的念想,这个车站便成为记忆的起点。
从家里到车站还有几公里山路,大多时候是叔叔送我去车站。寒假往返已是寒冬,很是感动。
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大三那年寒假,因为天气太冷,不想让叔叔送我去车站。
6:30,天寒地冻,一个人拖着行李向公路走去,等了半个小时车才到,终于在发车前赶到。
那半个小时,让我对记忆犹新。可惜没有唐代词人温庭筠的才华,写不出《商山早行》这样的好词来展现当时的心境,权且借来“煽情一番”。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今年春节,十天假期很快过去,又一次来到高梧汽车站,外出务工人员成群结队在此候车,故乡便人去楼空,只留下“386199部队”。(外出务工潮,广大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被戏称为“386199部队)。
等车期间,我顺手拍了几张照片,车站前的那棵苦楝树似乎苍老了不少,它没有生出小树,只是孤零零的站在寒风中,任风吹雨打,默不作声,目送一位位远去的游子,如同老去的一辈。
转身,叔叔用力踏上车,已踏不出声来,身躯如时间般消瘦。
消失,不见了,他的背影。
只剩下一团白烟,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