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完整性格,正如那条给居鲁士堵决的大河,化成了许多渠道,从此不再在世上享有盛誉了。但是她对周围人的影响,依然不绝如缕,未可等闲视之,因为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的人们。”
如今的大学生们拼命想要改变世界,但是有太多人认为,要想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就需要做一些非同寻常,引人关注的事情,比如说成为Instagram名人,开一个大获成功的公司,或者终结一场人道危机。
年轻人当然都会有理想主义的抱负。但是,拜社交媒体所赐,目标和意义已经同魅力混为一谈:非同凡响的生活看上去像是互联网上的常态。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必须非同寻常,或者看起来非同寻常,这种想法不仅是精英主义的,还是误导性的。在过去五年中,我采访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个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意义。我还阅读了数千页的心理学、哲学与神经科学研究著作,想了解什么才能带给人真正的满足感。
或许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小说《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最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智慧,我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它大概有700多页,需要全心投入和自我约束才能读完,而这两点也是本书的主旨。要读完这本书的确很难,需要努力才能做到,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是如此。小说的女主角名叫多萝西娅·布鲁克(Dorothea Brooke),是一位出生在英国地方小镇的富有淑女。多萝西娅有一种激情洋溢的气质,渴望做一个慈善家,为世界带来点美好的东西。小说的男主人公特蒂斯·利德盖特(Tertius Lydgate)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年轻医生,希望能获得重要的科学发现。两人都渴望过着英雄史诗般的生活。
多萝西娅和特蒂斯的婚姻都是灾难性的——她嫁给卡苏朋(Casaubon)牧师,他娶了镇上的美女罗莎蒙德(Rosamond)。慢慢地,他们的梦想破灭了。罗莎蒙德原来是个空虚肤浅的女人,只希望特蒂斯从事一个能赚大钱的职业,以便满足她奢侈的品味,到最后他顺从她的愿望,放弃了自己的科学追求,成了为富人看病的医生。他去世时50岁,虽然取得了传统上意义上的“成功”,但临终前认为自己没有遵循原本的生活计划。
至于多萝西娅,卡苏朋牧师去世后,她嫁给了自己的真爱威尔·拉迪斯拉夫(Will Ladislaw)。但她更大的抱负并未实现。乍看上去,她似乎也浪费了自己的潜力。
特蒂斯的悲剧在于,他永远未能同自己生活中的乏味现实和解。多萝西娅的胜利则在于她做到了。
在小说结尾,她以贤妻良母的身份安居乐业,艾略特写道,她“没有开创任何东西”。这对读者来说可能很失望,但对于多萝西娅来说并不是。她全心投入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做着“有益的活动,让她感受不到发现自我或突出自我的那种怀疑的痛苦”。
一天,她从窗户向外看去,看到一家人正在沿着道路往前走,她意识到自己也“是那不由自主的、汹涌向前的生活的一部分,她不能躲在奢华的小天地里,仅仅做一个旁观者,也不能让个人的痛苦遮住自己的眼睛,看不到其他一切。”换言之,她开始生活在当下。梦想受挫的绝望并没有令她屈服,她开始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并且尽可能地为身边的人做出贡献。
关于多萝西娅,艾略特的最后一句话是:“她的完整性格,正如那条给居鲁士堵决的大河,化成了许多渠道,从此不再在世上享有盛誉了。但是她对周围人的影响,依然不绝如缕,未可等闲视之,因为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的人们。”
这是文学中最美丽的段落之一,它总结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应当是什么样的:以任何谦卑的形式同某种超越自我的东西发生联系,并为之做出贡献。
大多数年轻人无法实现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理想主义目标。他们不会成为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们的讣告不会被登在《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将会缺乏意义、没有价值。我们身边可以接触到许多人,他们的生活是我们可以改善的——从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一项发展中的最新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艾略特小说中的智慧——意义并不蕴含在成功和魅力之中,而是在平凡中找到的。一项研究表明,做家务的青少年会有更强烈的目标感。为什么?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正在为更大的东西做出贡献:他们的家庭。另一项研究发现,鼓励朋友是一种能在青年人的生活中创造意义的活动。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职业可以为身边的社区提供服务,他或她便能在工作中发现更多意义,无论是帮助客户的会计师,抑或是靠薪水养活全家的工厂女工,都是如此。
今年,当学生们走进学校的时候,他们应该思考这一点:要想要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你不必改变世界,或是找到什么真正的目的。一个善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这是任何人都可以追求的,无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想,或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
Emily Esfahani Smith(@emesfahanismith)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编辑,著有《意义的力量:在一个沉溺于幸福的世界寻找满足》(The Power of Meaning: Finding Fulfillment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Happiness)。
翻译: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