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站在了讲台上,开始了我的语文教学生涯。
凭着自己对文学的喜爱,凭着自己对写作的喜爱,我在语文教学的世界里快乐地遨游着。开学后的第二个月,我上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节语文课。自我感觉我的第一次上课很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我获得了领导的一句“我们单位要升起一颗教育新星了”这样的表扬,更重要的是我感觉从那节课后我开始喜欢教语文,喜欢当老师的感觉了。我觉得我的那节课上的游刃有余,而且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现在想来用真正的教学标准来评价,我的那节课上的并不是很好,因为那一天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尽情挥洒我的文学积淀。那就是一个展现我自己的舞台,而我的学生们则是陪着喝彩的观众而已。
果不其然,每天都在得意的上课的我经受了教学生涯的第一次打击:中段考试学生的成绩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好。我感觉这些知识都讲过了,而且我讲得很潇洒,可是学生为什么不会做题呢?看到成绩后,我几乎一天都没吃饭,我在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慢慢的,我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学生只是我演绎自己精彩教学设计的一个配角,或者就是观众而已,看我一个人在精彩的表演。我开始尝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学习里。慢慢的,我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了。我的学生们很争气,一次又一次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着我。
不知不觉中,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教室,也吹进了我的教育视野。我像一个如饥似渴的人,疯狂地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模式走进我的课堂,可是我却突然发现,我不会上课了。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在迷茫与困惑中艰难地前行着,我试图找回我曾经上课时的行云流水般感觉与快乐。
慢慢的,我在迷茫中让自己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自己教学的方向。我研读《课程标准》,研读《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大量阅读人文素养与专业方面的书。我努力找寻着语文教学的根。慢慢的,我觉得一条语文教学的路就展现在我的眼前。那就是无论是何种模式,何种名称的语文,关键的是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根:语文一定是有中国的,一定是“语文”的。
2019的脚步已经到了。走在新一年的语文教学之路上,我不会再迷茫,也不会再困惑,我会努力坚守语文教学的初心:更中国,更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