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效能,而不是效率。
看似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效率提高了,并不意味着效能也提高。效能的提高,比效率更有意义,更能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倡导“效能革命”的当下,讨论效能与效率问题尤为关键。
就好比布置工作。上午安排要资料,下午就要报送;晚上安排要资料,第二天就要检查督导。这里面,胡拼乱凑,效率是提高了,但很可能报上来的资料残缺不全,即便真的收集上来,可未必能梳理清楚,找到需要的关键性资料,进而起到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明摆着要求下面单位弄虚作假,补齐原来的空缺资料,只要检查有痕迹就能过关,而不注重实际效果。
换句话讲,一味强调效率,看似工作节奏加快了,但对实际工作没有太多的意义,反而沦为瞎折腾搞形式,是典型的官本位思想作祟,更能看出领导决策能力的不足与欠缺。
在具体工作中,常会发现很多工作布置,上级部门并未弄清楚具体做什么,便顺水推舟地批发下去,要求下面单位自己领会去报送,结果很多工作落实起来牛头不对马嘴,无形中增加了很多额外负担,让本该的慎重对待变得随意且任性。
提升工作效能,具体可把握三个思路。
一个是工作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迎合上级检查需要,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虽然两个目的本身具有一致性,但侧重点不同,操作思路就会大不相同。前者要求对准任务,梳理条理,通盘考虑,亮点明确,把上级安排的任务落实到位,发挥好参谋助手的作用。后者则要求立足实际,分类汇总,反映问题,有理有据,需要上级定性分析,拿出意见拍板调整,进而为基层工作扫清障碍的。
二个是工作流程能否更为优化。依托于行业职能和岗位职责,很多工作流程经过千锤百炼,看似繁琐套路,却合情合理。既能体现组织的严谨科学,也能顾及个人情绪和环境氛围等因素。问题在于,当前周密繁琐且标准高、时间紧、责任大的工作形势,已经迫使许多工作流程被忽略、被打破,责任交叉重叠,岗位形同虚设,任务含混不清,乱点鸳鸯,张冠李戴。流程一乱,组织构架就发生改变,领导干部的具体工作就会失去条理性,人干活就没有安全感,就会戳马虎或者不着调。该管的事情管不到,不该管的事情一大堆,处处督导问责,天天检查验收,很容易顾此失彼,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工作效能明显下降,产生严重的内耗与折腾。
三是工作技能是否真的专业。行政领导本是把控全局工作,参与具体的业务工作,充其量是协调与服务的性质,不能替代业务部门直接提出具体的执行方案,这会导致业务部门被架空。当下很多专业性强的工作,基本撇开专业部门的核心作用,而是由行政领导亲自披挂上阵,冲锋杀敌,业务指导部门摇身成了督导考核部门,成了落实领导任务的督导部门。督导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工作相互打架交织,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不专业导致乱作为和瞎折腾,权力任性到拍拍脑袋就能堂而皇之付诸实施。
原来工作有了成绩不出问题就是功劳,现在都在努力证明上级任务没有问题,忙碌最后结果多了一大堆问题。问题在于,基层的问题都是上级给的,上级的问题交给基层去解决,而基层自己的问题没人真正关心解决过。于是,基层不再有问题,也不再怕有问题;上级只会越来越有问题,越来越无力面对基层的问题。
一个人改变自己最难的那部分,不是靠执行力,也不是靠坚持力,而是思维模式。人如此,工作也是如此。提升工作效能,不是单纯粗暴地在工作效率上强要求、硬指标,还要准确把握工作的性质和目的。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大众意愿,做足调查与研究,急民所急,为民所用,以更加开放的视野、积极稳重的理念、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久久为功的毅力,来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凸显工作在服务大局、改善民生、营造良性政治生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