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思维》是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它所描述的,是如何让人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或是完善人们所从事的某一项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某一次失败。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失败对于人们自信心的打击是如此的强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为什么会惧怕失败?因为我们害怕再次失败。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失败确实是可怕的,但勇敢的面对它,继而进步,才是最为重要的。
《黑匣子思维》不是一本只知道说教的社科类书籍,虽然其中也有很多理论的阐述,但无疑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书中通过鲜活的实例,向人们展示错误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其中对于航空领域的描述,有国人关切的MH370航班,以及前不久风靡一时的电影《萨利机长》的真实故事。而在航空领域建立起来的“犯错系统”,在本书中也受到了肯定。无论是哪个行业,都会犯错,但如果能像航空业那样,将所有错误开诚布公且用于学习资料,就会大大减少同业人员再去犯相同的错误,也就间接保护了乘客的生命。
在《黑匣子思维》中,我们不仅看到如果纠正错误,还能看到对待错误时,东西方价值观的区别。这一点体现在作者对于犯罪(个人的错误)的描述中。当然,作者并没有描写关于东方的价值观,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此很是敏感。
东西方对于犯罪的审视角度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虽然这句话并非常常用于犯罪相关的领域,但至少能够说明在我们思维模式中,错杀是降低风险成本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是在英国法学家眼中,“宁可错放十个罪人,不能关错一个好人,”是对于司法系统否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一个判断。这种判断,始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司法系统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人们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犯下的罪行而受到惩罚。”这显然就是无罪推定的思想基础。而古代东方文化中,有罪推定则根深蒂固,以至于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好比网上出现一则关于某个明星的负面消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无风不起浪,一定是这样的。
所以这就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对于一个行业(具体比如航空业)来说,有黑匣子记录的数据,有专业的团队矫正这些错误。但是对于个人呢?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犯了错,单单去改正错误就可以了吗?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如何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
我想生活中最常见的失败挫折,机动车的驾驶算是一项。我不止听一个朋友说过他们驾驶机动车的遭遇在其心中留下了怎样的阴影。可毫无例外的是,他们再也没有碰过方向盘。驾驶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突然出现的行人以及脚下纷乱的油门刹车,让他们感到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我明白,这是驾驶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关于油门刹车我是这样强记的(我说的是自动挡):因为是“油门”,所以在“右边”。取两个字的发音近似。
但如果你想知道怎样科学的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我想《黑匣子思维》里对于“如何拥抱错误”的阐述,对你一定有很好的帮助。总是,我们就是处在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人生轨迹中。有时候“活到老,学到老”并非是我们的主动行为,而是我们在这个社会里必须要做的事情吧。
顺便说一句,其实“黑匣子”最开始也是错误的。因为人们发现,黑匣子是如此的重要,但黑色真的是很难被人注意到的颜色。于是,人们将黑匣子涂成了醒目的橘黄色,以便遇到状况时能够快速找到它。这,也是矫正错误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