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本书之前,原本计划写3篇感悟,结果越看越迷糊,这本书写得东西远远大于我能理解的范围,如果只是看字,都是认识的。如果让我表达感受,就是无能为力的事了。
读完第二部分,我才明白书中提到的裴德洛是作者的前世,突然间毛骨悚然,作者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骑行,也是在找前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前世去过,作者在骑行后暂时停留时很多地方,都会有熟悉之感,裴德洛生前也爱骑行,这种熟悉之感也时时困扰着他,觉得裴德洛就在身边。
作者以裴德洛的角度思考了很多,关于心灵、哲学、学校、教会、人生等等。关于学校,他的解读是不断上课、上课、上课的原因是,这是经营一所学校最经济的方法,让外界的人误以为学生得到了完整的教育。这跟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真不一样,学校在我的观念中是一个教书育人很神圣的地方。不过这段话也打破了我原来的认知。
记得以前在上学时,有个专业的学生向教务处写了一封信,信中举报他的某一课老师每天上课都是照书念,他说我们交了学费,每一节课的时间都很宝贵,这样照书念,谁不会呢?学校不是念经堂,老师也不是和尚,对着课本念,却完全没有自己的解读和想法,是对学生智商的侮辱。老师不是在授道解惑,而是在完成“老师”这份工作就好。
裴德洛认为真正的大学没有特定的地点,也没有校产;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质的报酬。这样的大学更适合学习能力强的人吧?普通大众说:社会是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但高校的教育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基础,是一个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和认知的一个地方,里面的学习更有系统化。当然没有围墙的大学也能学到东西,这可以个人自己选择。
去年有个新闻是女儿考上大学,但她父亲不让她继续求学,愿意给钱让她做生意,如果非要上大学,学费自己去想办法。这位父亲认为: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找到工作,还不如现在就做生意锻炼能力,也一样学到东西,还不用浪费4年的时间。两代人,对大学的认识就完全不同,当然这个父亲是个特例,如果是其他大多数家长,肯定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
一本骑行旅行游记的书,费了笔墨写了那么多跟旅行骑行完全无关的东西,作者是为了寻找自己吗?裴德洛是他的前世,但裴的思想好像还保留在作者这一世的脑子里一样。
作者带着儿子克里斯到了裴德洛以前上课的教室,克里斯因为害怕恐怖的气氛就自己离开了,而作者进入了教室,激起了前世的回忆。作者的前世裴德洛是个老师,他在教室里逗留回忆以前的种种时,裴德洛的一个女学生也进了教室,聊了几分钟就飞速离开了,应该是以为碰到鬼了,作者跟裴德洛很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