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1984》时完全被这本书的内容所震惊,继而就是感到恐怖,庆幸自己没有活在那样一个世界。读完之后不由得感叹真是本奇书,这部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所写的作品分明就是预言。之后又重读了这本书,细细体会各中滋味。在那样一个高度极权的社会中人们被压抑,扭曲、洗脑。而人,总归是一种顽强的生物,即便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无法泯灭天性,禁锢思想。在最黑暗的地方总有些东西在悄悄的生长。
温斯顿,一个大洋国的外围党员,在真理部从事着篡改历史的工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对党、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怀疑。偶然间他买来一个日记本,偷偷的在上面写下了一些文字,一些真实却足以让他消失的文字,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它收好。因为监视无处不在,你不得不小心提防。
想像一下身边的人全都无法相信,小孩、邻居、同事、朋友甚至是家人,因为你无法断定他们会不会去举报你。更不用说墙上的电幕,街角的监听器。你无时无刻不受到监视,这样的环境叫人怎么生活,仅仅是活着,像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稍微流露出一些不满你就会消失,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为此你需要时刻隐藏自己,不能表露出真实的想法,因为这是一种罪——思想罪,凡是与老大哥思想不同的都是犯罪。
国家大规模监控民众,这听起来好像不可思异。可是这部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确准确预言了未来的世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东德。据说当时全国有10万人从事监视活动,还不算你的邻居随时会举报你。在墙被推倒期间有大约有600万人逃住西德。禁锢思想、限制自由、强迫洗脑种种都是打着为了国家的旗号。但是人民用脚投票,用行动作出了选择。
不过身在大洋国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无法逃离。甚至从来没有发生过群众自发的反抗,他们也不会仅仅因为受压迫而反抗。事实上,只要他们没有任何比较的标准,他们甚至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压迫。封锁消息,控制舆论,你从外界得来的一切信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且特意装扮过的,你根本无从知晓事情本来的样子。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都是他们想让你知道的。如此一来大洋国的人民就变成了易于掌控的“愚民”。
当权者为什么喜欢愚民政策。让民众顺从听话,只从事生产,不让他们有其他的想法,这样统治者是安全的,国家是稳定的。当然只有这样还不能稳定,必需让人民吃饱,但又不能太饱,否则人们便会生事。你养过猫吗,给猫吃太饱它就会上窜下跳,到处破坏。只有吃个6、7分饱刚跨过了生存的基本需求,而又不足以对生活无忧是正好的。它吃完就会找个地方老实待着,你有空的时候可以去逗弄一翻。人也同理,太穷当然不好,太富也不行,给他们一些目标,看似努力就能够达到的那种。当所有人为了生存,为了活的更好而努力的时候,哪还有功夫想别的事。
这样民众便被限在一个无形牢笼当中,你只能生活在这里。同时在做一些仇恨式的爱国教育,从小就让民众仇恨一切国家的敌人,为了国家什么都可以牺牲。这种情绪在需要时候被点燃,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足以摧毁一切,包括统治者。人民蕴藏着这样的力量,又要撑控这股力量,所以愚民是最好的选择。
希望在无产者身上,然而大多数无产者是愚昧无知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力量。需要有人来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精英来主导无序的大众,才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权力的更叠,不过一从一群精英到另一群精英的手中,而流血牺牲的人民只不过是工具而以,用完就会被抛弃。谁能掌握人民,谁就掌握了权力,让人民听话为我所用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学问。
从古至今这个社会分为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而这三种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上等人想保住自己的地位,中等人想要夸越阶层,而下等人他们最惨,似乎他们只有被奴役的命运。一但社会发展到矛盾激化的地步,中等人(也可能来自下等人,但一定是有思想的)于是站出来。提出一些漂亮的口号,像是自由、正义之类的,把下等人招集起来。革命就这样爆发了,待成功推翻上等人后,又把下等人打回原来的地位。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产生,待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又将下等人招集起来,一切又从头开始。历史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前进。
新的统者产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提出一种思想,并强迫所有人接受。而后消灭其他对统治不利的思想,以加强凝聚力。他们告诉你,我们是新的和旧的不一样,其实权力不过是从一部分人手里转到另一部分人手里,最底层的民众什么也没得到。他们告诉你,产财要共有,国家属于人民,于是从地主、贵族手中收回大量资产归为国有,这些财富从一些人的手里,转移到了一个群体的手中,然而民众还是什么也没得到。
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并使这个群体继续下去,他们会从所有相同信仰中选择一些接班人,而这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前提。这些人可以来自任何阶层,并不会因为出身而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可以缓和一些矛盾并给普通人一些看似的上升通道。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不过是工具,要确保工具发挥作用,而又不会反受其害,最好的办法就是洗脑。单单洗脑无法达到目的,还要与外界隔绝,没有对比也就不会不满。保证能够生存的物资供应,而又不会太过丰富,让人们没时间可以思考,全部的努力都用来维持生活。同时使用精简的新话来禁锢思想。
新话是英社发明的一种新语言,这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进化那就错了,相反这是一种倒退。新话的目的不是造创新词丰富词汇,而是删减词汇,其目的就是限制思想。思想需要语言来表达,丰富的语言才能表达复杂的思想。试想用结绳记事可以讲出一部莎翁戏剧吗。旧有的词汇被删掉,后来的人只能学习新话,他们看不到这样的词自然不会产生相应的想法。当你想要表达一种想法时,确找不到这样的词语,所有词只能被限定在新话里。久而久之思想就只被限定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了。不光这样,所有的书籍都要用新话重写,这样不光是内容可能意思都会变成相反的。前人所有思想,千百年来的积累就这样消失了,所为的只是一个可笑的理由,为了维护统治。当旧有的语言一但消失,世界会出现一个断层,套用书里一句话:我们现在的谈话多年以后将无人听懂。
在这样一个极权社会中必然会有一个反抗老大哥的组织,只是和期待中的不太一样。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找到归属的欣喜,相反好像是到了另一个老大哥的组织。看似邪恶的对立面,是否就是真的正义。为了达成所谓正义的目的,是否可以不择手段,是否可以用敌人的手段对付敌人或民众,而且更加残忍。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将随时准备牺牲,遇到困难时也不会得到任何帮助。虽说是加入了一个组织,但更多的时候你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只有一个理由能让你坚持下来,那就是信念,一个虚无的信念可以使人无所畏惧,这种力量确实强大。反抗一个集权是残酷的,需要牺牲,当把你要面对的一切去掉粉饰直白的呈现在你眼前时,很难保证你不会动摇。就是这样直白,但温斯顿还是答应了。有朝一日这种信念崩塌时不知道他会怎样,会不会觉得当初是愚蠢的。
坚信某种思想会拯救大众而为了这种信念拼上性命,不知道是不是对的。人民真的在乎这些思想吗,或者他们在乎的只是过上好的生活。人民可能并不在乎来谁统治,只在乎谁能给他们带来福利。异族统治下一样有太平盛世,而人民多是健忘的。
在这个压抑,扭曲,思想都是犯罪的世界里,有些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仍然会迸发出来。爱情,就这样出现了,悄悄的滋长着,温暧着,靠近着。只是这一切都不能生张,一但被发现就有可能被消失。在人群中装做不经意的一眼,走廊里的擦肩而过,专门为他低头拢一下耳鬓的秀发,只为对方能看到这些小动作是专为你而做。爱情是那么的诱人,为了他甘愿冒上所有的风险。只是这偷偷摸摸的爱情能够继续多久,大家心里都明白迟早有那么一天会结束,那就在结束前享受这一切吧。
偷偷摸摸的爱情,想来是挺刺激。为了不被发现,不断的变换见面地点,行进的路线也都规划的清清楚楚,特意选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会面。朱丽亚无疑是个聪明的女孩,有做特工的潜质。但我总觉得这不算是爱情,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反判。就像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做着一切被禁止的事情。我不太相信爱情会来的这样突然,仅仅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而且这位姑娘以前也做过不少类似的事情。表面顺从听话,为自己取得利益,而私底下确对这个社会无比的厌恶。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并没有更深入的去思考,只是对触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不满并反抗。就像书中说的这么做更像是一种政治行为,一种斗争,一种胜利。不管怎么说在这样灰暗的社会中,她也是一抹亮色。
不出所料,他们还是被发现了。只是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自最意想不到的人。为什么他们这么大意,在这样的社会里会轻意的相信别人,来到陌生的环境居然没有彻底的检查过,之前的警觉去哪了。可以想像等待他们的是什么,现在才明白那句话的真的含义,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他们不仅仅是要消灭思想异端,而是连有一点苗头的也不放过。他们要的不是消灭异己,而是改造思想。单纯的消灭反而会成就那些殉道者,使荣耀归于他们,倒下一个会站起千百个。他们要的是从思想上改变这些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臣服于己。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展开长达几年的监视,发现那些思想有苗头的人,一点一点的引诱他犯罪,然后再改造以达到思想纯洁的地步。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有多少人能挺住还坚持自己的信仰。在痛苦面前没有英雄。
他们用尽各方法折磨、摧残、直击你心底里最恐惧的部分,把你彻底摧毁,然后按照他们意志重新塑造起来。我多么希望他们重逢之后,会有那种许久不见的欢欣。然而从仁爱部出来的人,没有不被改变的,从里到外都被改造了一翻。“我也背判了你”,两人相见后的第一句足以证明他们被改造的很彻底。他们输了,输给了老大哥,我期待结局没有出现,一切都照旧的运转着。他们都将托着残破的躯壳和重塑的心灵度过余生。
老大哥无处不在,老大哥在注视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