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的弟子们各有所长。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这句话是后来编著论语的人编进去的,因为首先,这句话开头没有“子曰”,所以不是孔子说的。其次,如果是孔子说的话,他不会说“颜渊”而是直接称呼“回”,因为这句话里面的名字都是尊称,孔子对于弟子,一定是直接称呼名字的。
这句话就是讲论语分成了“四科十哲”,简单来说,如果讲《论语》分为“四个系”的话,那就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德行:谨言慎行、沉默寡言、安贫乐道、埋头苦干。这就是孔子喜爱的“德行”好的人。入了孔子“德行科”的这些人,都是不爱说话的。且又谨慎,又勤俭。
言语:就是会说话,能够做外交家的。
政事:就是能够去打理政事,能够去收税、能够去打仗的这些人。
文学:代表这些人能够对学术、典籍进行研究,是一个做学问的好苗子。
后人把孔子的学问分成了这四大类,又挑了10个人做为了代表。称之为“四科十哲”,这对后世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但孔子是不会把自己的学生分门别类的,而且这也不符合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器”。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够使全面发展的,那么对于这种把学生分门别类且固定说某个领域的,这不是孔子的治学理念,更不是做事风格。而且,还有很多我们既熟悉又很厉害的学生并没有在这个名单里。
所以,这一句,我们就只是理解一下“四科十哲”,做一个参考。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因为我说的话他都乐于接受。”
这句话跟“不违如愚”是近乎的意思。
孔子非常喜欢颜回,并且也总是温柔地夸赞颜回,他不笨,他只是聪明到了极致罢。对于我的问题,他如果不明白,从来也不问,只是自己回去解决,慢慢找出答案,自己想通了,也就领悟了。一个聪明的人,在学习的时候,很有可能他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全部消化掉了。这也是当老师的一个非常美妙的瞬间。
很多学生,遇到任何问题,他都把责任交给了老师,只要老师说了问题他不明白,第一反应绝对是问出来。甚至质疑或怀疑。而像颜回这样的学生,他遇到不明白的,他会先自己回去想。
而还有一种不问的,就是假装听懂了,但实际上并没懂,所以回去也根本做不到。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懂得问题,不要着急反驳,不要着急去提问,先自己琢磨,因为自己琢磨自己想这个过程,就叫做摩擦。大脑当中产生了这样的摩擦,产生了这样突破困难和痛苦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这样的东西并且牢记得很清晰。这就是颜回得学习方法。
这段话,明显是孔子带着笑容说的话,绝对不是批评的口吻,而是大概颜回又做了让他很开心的事情,所以孔子心情很舒畅,这是一个明贬暗褒得过程。
如果放在职场中,我们到底要不要和老板发生摩擦?不和老板发生摩擦,这是颜回的做法。但还有一本书叫做《认同》,讲到,如果不发生摩擦,提到的任何意见都表示无意间通过,那么这样往往就连通过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摩擦就没有重视。这也是为什么通过了却无法执行的原因,因为没有人在意。
如果是正常的必要的“摩擦”,我们可以接受并且也能够合理得处理。可是真的没有必要通过“摩擦”,来寻找存在感。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人,会通过质疑、反驳、无端的揣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证明自己在思考,证明自己有思想。这就真的很没必要了。
我们要让领导的决策变得更对,不要质疑领导。就像GPS一样,它从来不质疑行车路线,即便真的走错了,也会提示你,下一个路口掉头…… 先往前走,不对再调整,而不是停在那里不前。所以,我们要让领导的决策变得更对,而不是去扰乱领导的指挥方向。
而且,即便发生摩擦,也未必非得不悦,我们也需要保持高兴、接纳的态度。我们无论面对谁的不同意见,都没有必要产生“不悦”,我们要做到平心静气,和对方去谈这件事情。
所以,一个人的情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我们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还是去做自己情绪的奴隶,这件事情,决定着我们到底是一个成年人,还是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