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原来是西门大嫂
最近老杨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了一些IT和投资领域的老大哥,频频被他们的创业故事刷三观时,记下了一句很厉害的话:
只有当金钱不再影响你世界观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谈梦想。
后来我们追完了《亿万》,又看这些感受催使我写了这篇文章,随便聊聊对“金钱”的观点和感受吧。
物质很重要,但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重要
我特别害怕听任何成功学演讲,因为成功的人往往会要求所有人用赢家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种告诉你金钱不重要的姿态离我们这些还在想着赚钱买梦想的人实在太远。
我也特别怕听那些从未经历过为生存放下尊严的人,去聊如何潇洒、怎样体面。因为有时不是我不想酷,而是根本没人为我的酷去买单啊。
了《大空头》,顿感又过瘾又空虚。
当我们对赚钱的意义还停留在“怎么花”的阶段,用钱作为数字来度量世界的资格已经掌握在了小部分人手中。他们在一次买卖中已经赚完了这辈子都花不完的钱,钱变成了资本,剩下的时间就是用资本来创造和“价格”无关的“价值”了。
当金钱不再有资格左右他们的世界观,就到了他们用金钱去左右世界的时候。
但我最怕的还是那些用狭隘目光的去度量世界之人:
背名牌包干嘛要坐公交车?
要是不穷干嘛不换最新款手机?
总是玩玩玩一定是富二代吧?
整天买买买一定嫁了大款吧?
拜托,别人赚了钱要怎么花想怎么花,关你屁事?这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选择啊!
人愿意花钱的领域不同,舍得花钱的方向不同,对一些东西重要与否的判断也不同。幸福本来就是“我乐意就好”,成功更是“我认可自己就好”。为什么我们一边呼吁着自由平等,一边又要用单一价值观去衡量这个多元的世界呢?
你可以用自己赚的钱去过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没必要评判别人为什么不花钱去买那些仅仅是你认为该拥有的东西。
虽说用外在的标准去度量他人的生活是人的惯性,但也要知道,这世界的一切得失都是守恒的。没有人能平躺着发财,正如没有人能抠着脚成功。
当我们总觉得钱可以买到更多精神自由的时候,也正在牺牲更多的人身自由去换钱。
所有富二代都是这个时代的幸运鹅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了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故事,作者在开篇写道: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时,我父亲曾教导过我一句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有过你那样优越的条件。”
想起少年时代,大学好友们总凑在一起聊阳春白雪,谈戏剧电影,也偶尔赖着哀嚎真的好爱钱,好想发财想当富二代。上学时对所谓家境所谓后路并没多少认知,毕业后才逐渐意识到,有时候“起点不同”比“能力悬殊”来的更为无奈。
我身边其实一直有不少家境优越的小孩,他们从来不必为经济发愁,也很低调谦逊勤奋,也不急于摆脱家庭去独立。因为他们明明可以拿更多普通家庭的小孩埋头赚钱的时间去读书学习看世界,可以跨越小世界去做对大世界更有意义的事。所以干嘛要硬凹姿态去独立?
如果有一天真的认为花父母钱的滋味不好受,或者看别人脸色的日子太难堪,那自然会愿意放下一定的物质需求,去换取经济独立的快感。
家境的影响并不及父母的影响重要
在我的个人经验中,父母的影响比家境的影响对一个小孩更为重要。家境可能决定你的一部分选择和现状,但父母的教育才是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砝码。
我朋友小皮从小家境不错,上大学时经常一个月会不小心花掉一两万块,还全然不知花在了哪里。直到有一天她因为兴趣跑到校外摆地摊卖画,有一个顾客递给她五块钱买画,因为她一下子没接住钱被风吹跑掉。她就本能的去追那张五块钱,直到跌了个跟头狼狈的扑街才追上。
这个很小的瞬间让她突然意识到赚钱有多不易,于是再也不愿意大手大脚的花钱了。
毕业后她开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很努力很认真的搭建自己的小事业。
她始终用着很老款的手机,因为觉得够用,没时间折腾着去换。也从来不买任何奢侈品,因为买相机更让她开心。
她的父母虽然很心疼她这么辛苦的去打拼事业,却从来没有试图干涉她为自己生活打拼的自由。他们在娇养小孩的时候没有手软,在小孩有意识要独立时也没有心软。
努力赚钱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更自主的人,让你有为自己做决定的资格。如果你认为刷父母或老公的卡是一件伤及尊严的事,那自然可以克服自己对物质的渴望。如果你对这件事I don't fucking care,那也自然会理直气壮的去享受自己命好的人生。
总之,生存的本能会让一个人放低姿态去面对生活,有尊严的生活是你自己来下定义的,并不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