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论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孔子对“好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个对食物没有过多要求的人,一个对环境也不讲究是否舒适的人,一个对处事机敏的人,一个对言语表达很注意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好学之人了。
真正好学的人一定是生活简单简朴之人。不追求食物的精细美味,不追求环境的舒适安逸。他生活的重心不在享乐生活里,只是一门心思做学问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生活琐事,也不注重追求享乐的。
读这一章节,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杨绛女士。
然而杨绛的一生,岂是一个“钱锺书的妻子”就能涵盖的呢!
尽管她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甘愿扮演一个最普通的妻子的角色,收敛光芒,默默地支持钱锺书的创作事业,但是,甘做“灶下婢”的杨绛,可不是真的只会以丈夫为中心、围着锅台打转的那种“贤妻”。
钱钟书曾说她是“最才的女,最闲的妻”。她的才华太过耀眼,即便是站在钱锺书这样久负盛名的大才子跟前也毫不逊色;她一生所获的赞誉和光环,也绝不是靠一个才华横溢的丈夫得来的。
为了支持丈夫钱钟书写《围城》,杨绛亲自打点家中的一切琐事,买菜、做饭、缝纫、修理,无所不能。
因为想节省开支,好让钱锺书省下一些讲课的时间来创作,她把家里的女佣都辞退了,连劈柴这样的事情都得自己亲手做。
杨绛曾经对钱锺书说过这样的话:“墨水洒了,我来洗。衣服破了,我来补。只要是你做不了的事情,我都可以学习去做好。”
钱锺书写作《围城》的期间,时值上海沦陷,工作没有着落,要靠岳父把自己的课时让出来给他赚点课时费贴补家用,每天只能写500个字。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她也是笔耕不辍,写出了几部话剧,受到夏衍的吹捧。
杨绛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女儿和丈夫相继过世,让她在风雨飘摇中寻找着回家的路。丈夫去世之后,她更是过着心淡寡欲的生活,宁静而安详,读书写作翻译做学问,成为她最愿意做的事情。一次次新的尝试,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回归心灵的平静。在这种宁静中,又写了散文集《我们仨》,一本书“不敢轻易看、看了就要掉眼泪”的书。
如今先生已经作古,但先生的精神长存。她就如同一缕清风吹进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的心丰盈润泽。
《论语》总是让人浮想联翩,这种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