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熬的苦夏刚随伏天一起结束,“秋老虎〞的威力复叉袭来,我国大部分地区体感温度仍然居高不下。
俗话说,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炎值〞爆表的秋老虎往往行踪不定,躲在暗处伺机伤人。
秋老虎是什么“虎”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形容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的俗称,一般发生在八九月之交,持续时间7~15天左右;气象学上指处暑节气后,持续五天最高温度在35°C以上的气候现象。
此时的天气因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让人们酷热难耐,就像只横行霸道的老虎一样,因此被称为“秋老虎”。
出没地点:
最喜欢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等等地出没,黄淮及华北地区次之。
出没特征:
1.昼夜温差大:
一天中气温跨度最大可到10度左右。
2.空气干燥:
秋季水汽含量减少,相对湿度下降。
3.过敏原较多:
蒿草等致敏花粉会大量漂浮于空气中。
“秋老虎〞每年按时发威,背后其实是副热带高压在撑腰,每年的八月末九月初,控制我国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会从黄淮一带,逐步向东、向南撤退,同时向北抬起,形成典型意义上的秋老虎天气。
“秋老虎”猛于三伏
从8月20日出伏到9月23日秋分,昼夜温差逐渐拉大,这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期,再加上“秋老虎”的双重侵袭,容易诱发身体多种不适。
1. 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闷热,人体水分大量流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再加上冷热环境交替,易增加脑溢血、心梗等发作风险。
2. 中暑
人的身体变化与天气相关联,当气温达到30°C~ 34°C时,胃酸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欲减退;当气温超过35°C,日照超过12个小时,湿度高于80%时,出现心情烦躁、头晕、恶心等症状的比例急剧上升。
3. 感冒
多变的气温让人体免疫力相对降低,给细菌病毒可乘之机,导致扁桃体发炎、咳嗽等。
4. 过敏
秋季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过敏多发区集中在长江以北,持续时间一般长达2~3个月。
5. 皮肤干裂
出伏后,秋燥的困扰随之而来,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
秋老虎+出伏养生重在4个“收”
秋老虎恰逢出伏之际更应注重调养身体,养生重在一个“收〞字。
•饮食:收敛肺气。
辣椒、生姜、煎炸食品等等辛辣油腻之物会加重胃肠负担,引发便秘、腹泻等。建议增加葡萄、石榴、柚子、山楂等酸性食物,及杏仁、莲藕、百合等白色食物的摄入。
•运动:收敛强度。
秋季早晚凉意很明显,锻炼时一般出汗较多,稍不注意就会受凉感冒。最好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健步走、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
•作息:收敛睡眠。
入秋后阳气收敛,应尽量早睡早起。每晚保证6~9小时充足睡眠,保护心脏的同时,还可提高机体对 “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心情:收敛情绪。
秋天的萧索之景易引人情绪低落,出现“秋愁〞。浇花、读书、听音乐积极运动等都有助于缓解烦闷心情。
更多生物医学内容欢迎关注DLAB实验室或后台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