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得益于各种内容平台的崛起,我从几年前便开始定期地将生活、商业、个人所思所想记录于在网络。
一来是我希望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个人认为,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文字有着极好的灵活性,创造性,逻辑性;语言表达虽然有情感表演力的优势,但在逻辑上,记忆性上的效果,文字更胜一筹。
二来,当然跟这股内容创业之风有关。通过写作,我能以最小的代价参与这股出现于互联网的新热潮——内容创业。
通过写字,我创作的内容能够获得网民的关注,获得阅读数、点赞数、打赏数的支持,并得到持续写作的动力,思考未来可能的模式与机会。我把它看做,一个成本很小的创业。
但事实上,写作的创业成功率或许低的可怜。
单拿写作来说,中国13亿人口,能写出好东西的作者起码能上亿,而我这一周才更新一次的效率,个位数的写作年份,丢在网络的流量之海里,渺小的不见身影。
所以我一边认真思考自己所创内容适合的方向,一边又在学习模仿其他自作者时,提醒自己多多打磨文字,让自己保持一种“注重产品质量”的冷静与理性。
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所谓内容创业的意义。
所谓内容创业,事实上,自媒体、公众号只是内容创业的一种形式,从广义上讲,以创造高质量的内容为手段的创业方式都是内容创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上阅读量过百万的爆款文章,全球实时金融资讯,优酷上美妆达人上传的化妆视频,网络小说,不论在什么样的平台,形式如何,风格深刻或娱乐,只要发布的内容有市场,都是一种内容创业。
无数的内容形式在这波浪潮中步步崛起,而这让一直在写作中幻想有朝一日能够出点成绩的自己不禁思考,这内容创业是否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充满潜力,是一场商业革新呢?
我们喜欢看的电影、动画、视频、音乐剧其实都属于“内容”的范畴之一。而与文字相比,这些在荧屏上的内容具有声色俱佳的丰富形式与感官体验,分分钟可将文字碾压。但它们在制作成本上还是有一点要求的,特别是对剪辑、角色扮演、配音、故事编剧方面,想要做到像PAPI酱那样的病毒式传播并不如人们所看到的那么容易。(Papi酱本身也是30岁资深视频制作者)
回到文字领域。小说,专栏,畅销书,言情小说等以书本为载体的文字作品,它们给阅读者带来的浸入感和阅读体验,也不是一件很轻松就可以达成的事情。它要么需要成熟稳定的写作技巧,要么得有真实、有亮点的干货储备,在如今作者和作品需要包装营销的时代,有些作品还得要求你创作者本身得有点特色。
再往下一点,人们津津乐道的公众号,机会也并不如前几年那样满地都是。如今无论是财经还是体育,电影还是时尚,明星自媒体+团队运作的账号早已稳坐江山,即使你的文风足够犀利,角度确实刁钻,你能够做到的仅是赢过其他的作者,不太会有独创一番天地的机会。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去抢那一份单薄的市场份额,这是否值得?
所以,内容创业本身,或许只是一个听起来很炫酷,实际上还是一个延伸于传统的生意。
内容的价值还是来自于内容本身,它被放在互联网上之后,并没有产生特别新型的价值贡献体系。
无论你是拍个更好的电影,还是写个更好的文章,制作有趣有料的信息图,拍摄一线生活的纪录片;无论你是在电视台上出现,还是在网络上露面,你的内容形式其实并没有什么改变。
内容的作用其实没什么改变。它依然起到的是娱乐、教育、分享、传播的作用。
说白了内容就是一种语言。而你的「内容创业」无非是换了一种语言。
它是否真的具有破坏力,目前看来,或许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想象力。
(二)
而知识服务又是什么呢?
几年前,朋友给我推荐了罗辑思维这个自媒体,罗辑思维的公众号每天早晨会给关注者推送一条富有哲理、知识干货的语音;并且在优酷频道上,罗辑思维也会每周固定地为网民播送视频节目,类似过去《百家讲坛》的形式,向人们讲解许多有趣的知识,丰富视野。
知识的市场一直存在,因为我们有好奇的需求,也有对未知世界了解的强烈兴趣。
伴随罗辑思维的成功,诸多围绕“知识”领域建立起来的平台开始如春笋般崛起,而它们对商业模式的思考或比罗辑思维更为先进,许多平台以具有创新的形式直接将知识本身打包成一个个可以标准化的产品,按照互联网用户习惯,而低价售卖。
比如分答,用户可以几块钱购买答主几十秒s的语音答案。
比如在行,以相应价格购买行业资深人士1~2小时时间,求取做生意中,有关营销、管理、HR等各方面的答案。
比如,罗辑思维推出的新APP得到,主打商业、经济、金融、等各行业知识内容的购买,由专门的大V为付费用户提供全套教学内容。
各种围绕知识而起的平台层出不穷,它们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过去“隔行如隔山”的市场空白,通过利用闲置的资深人士资源,然后将其商业化后与所需要的人分享,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一开始的确获得很多人的期待。
知识服务的商业模式们虽然很有意思,的确会有人付费,但它在知识这个领域里能够占多少,目前还有待观察。因为在我看来,知识服务平台所解决的问题,只在一个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占很少的比重。
当我们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大概会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认识
2.了解
3.理解
4.反思
5.掌握
然而,大多数的知识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仅仅覆盖1、2的层面,它们仅仅是给人们介绍一款知识,以及梳理出知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
而在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剩下的大量工作,如理解,反思,掌握这些,事实上是靠知识接受者自己去完成以及同知识传授者去合作完成的。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大部分的知识服务平台,都把重心放在了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上,它们还缺少和学生们的互动,更不用提什么反思,复习,检验这些在传统学堂里十分重要的过程了,而这些过程对知识体系的形成却十分重要。
所以,知识服务目前来看,我觉得像是一种时尚品,或者属于爱学人士的时尚消费品。
它让我想到了那些设计美观的铅笔,五颜六色的笔记本,它们的确有促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作用,但短期解决不了根本的学习能力。
而它是否会对一个人的知识,思维有所具体的提升,这不排除可能性,但个人认为,不会有那么神奇。
所以,内容创业和知识服务,会不会是2个被夸大的商业方向呢?
只能先看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