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爱是一种本能,是感性的肆意流露;而会爱则是一种能力,更需要理性的适度表达,没有温度的爱无疑是一种伤害。——题记
01
小新的妈妈,我是见过的,虽是北方女子,说话时却有着南方女子的温柔软糯,真的难以想像如此“尖酸刻薄”的话能出自她口……
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小区里每天晚上的十一点。也许是夜深人静的缘故,楼里那女性的咆哮声尤为刺耳,“三六二十四?嗯?真是笨死你了,十八,快改。”
我常常会脑补出这样的画面:大的面目狰狞,怒目圆睁;小的瑟瑟发抖,低眉顺眼.....
家,本该是一经提起,就能给人以无限温暖的地方,因家里流淌着赤子深情和涓涓慈爱;而当扎心的话语不绝于耳,也便埋下了怨恨和伤害的种子……
02
生活在一个家庭十多年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的温度,取而代之的却是冷如冰窖。晚上十一点,本该是在梦中呢喃的小学生却正遭受着来自于自己至亲的伤害。
谁之过?谁知殇?
我从不怀疑母爱的伟大、无私,但我却着实不敢恭维如此扎心的爱。因为它带来的是伤害和恨意,甚至是弑杀之祸……
无疑,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受原生家庭的伤害。不知何时,“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教育,被发挥到了极致。殊不知,这种家庭冷暴力所形成的杀伤力则是更隐蔽、更长久、更深远,甚至会成为亲情的杀手,婚姻的杀手和亲子关系的杀手。
中国法学会曾对浙、湘、甘三省3500多个家庭作过调查,发现在有矛盾的家庭中,六成以上的家庭出现过“冷暴力”。而著名律师柯直则说:“实际上几乎百分之百的家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冷暴力现象。”
那让我们来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家庭,审视我们所给予孩子的爱,是狂风暴雨,还是和风细雨,亦或是无风无雨……
03
家庭冷暴力,是相对于肉体摧残的家庭暴力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暗示威胁、语言攻击、经济和性方面的控制、冷漠无视等方式,达到用精神折磨摧残对方。这种方式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会使承受者接近崩溃,同时伴随着的是家庭成员间的隔阂与不信任,。
我把家庭冷暴力主要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动口型暴力。第二种是不作为型暴力,即冷漠型暴力,不沟通、不关心、冷漠视之。
我朋友说她对儿子教育的改变,源于儿子三年级时的一句话,“妈妈,你知道吗?每次当你骂我时,我都想过杀了你。” 多年后,她想到儿子这句话,依然会被惊到,好在她觉醒了,改变了。
由于工作很忙,再加上儿子调皮,她每每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打儿子是她所不齿的,那骂就成为她教育惯用的工具,儿子吃饭掉菜,会来一句“你的嘴是漏勺吗?”;写作业没写好,会来一句“连个作业都写不好,还能干啥?”;考的不好,她一边讲题,一边斥责“连这都不会,简直就是废物。”儿子的一句话让她惊醒和警醒,她开始学习正面管教,尝试通过协商和沟通来解决问题。儿子反而越来越懂话,越来越上进,成绩也一跃成为班里第一名……
和风细雨中,爱的雨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于孩子的心田,必将播撒下阳光、开朗、自信之花……
04
说到家庭暴力形成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最重要的在于家庭成员关系中地位的不对等,一方想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另一方,是在自我控制欲支配下实现掌控感的方式。而孩子在家庭中,当属弱势群体,孩子越小越明显。
第二、人的劣根性。对于每一个人都喜欢掌控,掌控自己,掌控爱人,掌控孩子,一旦觉得掌控不了了就会通过暴力去掌控,没有谁天生喜欢被控制,当遭到被掌控者的反抗这种暴力也便会愈演愈烈。当然,有时,孩子也会成为夫妻家庭冷暴力的间接受害者、牺牲者。
第三、施暴者往往会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规则及受到的影响重演,虽然自己憎恨,甚至伤害后就后悔不迭,“我怎么能这样对孩子呢?这不是妈妈常说我的话吗?”无形中我们成为了自己心中憎恨的施暴者。
我朋友回想自己小时候,母亲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轻则数落半天,重则挨打罚跪。就算到了初二,也因为吃饭把碗打破,被追出了三条街,最终跑到我们家避难不敢回家,还央求我妈妈把她要了。妈妈,“我倒是想,可你是你妈妈的心头肉啊,回去给妈妈好好认个错,妈妈不会再打你了。”记得晚上我和妈妈把她送回家,当着我和妈妈的面,她妈没有打她,只说翅膀硬了,还学会跑了,碗打破了,以后别吃饭了之类的话。
我承认,我当时被她妈妈吓到了,紧紧地握着妈妈的手;我也承认,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的噩梦……
记得有句话,如果吼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驴将统治整个世界;如果掩耳盗铃、冷漠视之就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那还要我们家长做什么。
如果深爱孩子,就请把我们感性的爱放到理性中去智慧地表达,惠己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