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写疫情类的文章还是网课期间备战高考写的800字作文,幸运身处疫情的低风险地区,又闭门网课备战高考,所以其实并没有亲身感受到一线疫情的严峻。
高三的时候,没有太多时间去认真观看一部拍摄真实疫情的纪录片,看的大多抗疫短片都是“武汉加油”,“同心战疫”的宣传片,放几首感人的歌曲和几页感人的画面,其实在内心深处,高三从碎片时间观看到的那几帧那几秒的宣传画面只带给了人短暂的触动。而今天,因为形策作业的契机,我用一天时间认真观看了《人世间·抗疫特别节目》纪录片,评分9.9分。这部片没有演员,没有剧本,没有彩排,镜头下的真实场景,六集的艰难拍摄,看罢,内心沉重,这次,带给了我永远的震撼。
莫泊桑如是说:“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的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会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网上有人评价“这片子太好哭了”,的确如此,好多真实的画面和声音,你看了很难忍住不落泪,从别人的故事里,你也看到了自己生活的某个影子。
1
第一集的片名为《红区》,它揭开了ICU病房中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里面最能触动我的一句话是“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传染病的污染区被称为红区,在这里,医生救人的初心一直被挑战着,我透过屏幕,看到了真正的医者情怀。
一些老人拒绝治疗,他们不接受进食,不配合输液,孤独和痛苦成为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2号床的奶奶甚至握着护士的手说“对不起,你们都是好人。”;一些老人怕给子女添麻烦,反复问医生药物贵不贵,手术贵不贵,直到医生一遍遍解释国家免费供给,他们从不相信才逐渐平复;一些病人离世了,但他们锁在柜子里的手机还一直响个不停,直到第二天还在响个不停,屏幕上弹出“爸爸,你要把微信开着啊!”,家人还在等待着他的回复,却永远也等不到了……
而医者们的行为也让人泪目:印正说每一次有病人离开的时候,她们都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傅晶晶在穿好防护服后又一次呕吐,不是身体难受,而是觉得浪费防护服给大家添麻烦;陈澍做手术要隔着三层镜片,眼镜,护目镜,面罩上的面屏,略微出汗手术视野就会模糊一片……
疼痛之中,如何点燃希望的火种?
鲁迅说:“人们的悲喜并不相通。”的确,但对于生命,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敬畏与悲悯。隔离区的大门内,既温暖,又冷清。
2
第二集的片名叫《相逢》,讲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一场疫情相逢。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一名护士和她的7床的故事。护士陈桂林,今年29岁,打算今年和男朋友买房,结婚,迎接人生的新阶段。7床爷爷,今年72岁,孙辈刚刚诞生,家人盼望他早点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出生的小孙女。
不相干的二人,因一封家信相逢。在老爷子病情恶化后,陈桂林作为武汉人,承担了用武汉家乡话给老爷子念信的任务。信是老伴给老爷子写的,最后一段是:“你总是说想过平淡的生活,你总是要我留在你身边,说你想见我。那你就要有信心坚持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啊,早点醒过来!”
陈桂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吃力地俯身在老人的耳畔,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念到一半还因为喘不过气,不得不暂停休息。昏迷不醒的老爷子,在护士的家乡话和老伴爱语的双重刺激下,竟然微微摆动着头部,他的眼睛小的眯成了一条缝,但我还是看到他流泪了,像是对老伴的呼唤做着回应。那一刻,我才深深感觉到将医学和温情的结合凝聚成一股信念和力量,真的能唤醒一个死亡边缘的人。
其实,片中片外还有好多场相逢,他们甚至看不清彼此的模样,不知晓彼此的姓名,但幸好,萍水相逢的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寒冬,互相成为他人生命中最温暖的一束光,将前路照亮。
3
第三集的片名叫《雷神山纪事》,讲述了抗疫前期资源有限,医生们艰难的选择。
在武汉,你必须去直面很多东西。就像雷神山医院B区ICU的医生们,只有一台ECMO,两个病人,给谁去上。我们尝试讨论医学的专业性,但我们同样无法回避医学的伦理。
这往往会把医生推向一个伦理的困境,每个生命都该救,但先救哪一个。5床需要立刻救治,但风险较大,成功率低;15床可以再撑一天,但不能错过救治时期,目前救治希望较大。
这就是这场疫情最为残酷的地方。然而,生命本无贵贱之别,资源终究有限,所以总有残酷的事实需要面对,可是选择的依据究竟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说的清楚。
我想纪录片真实记录下这些,是想让大家看到那句“武汉加油”下真的承载了太多。一位医生说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好事,还是坏事,说完就哭了起来,另一位医生告诉她,“我们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这就足够。” 医护真的不是万能的,但他们总能带给我们安慰。而这些在疫情中迸发的点点微光,正是我们捱过漫漫黑夜时所仰望的灿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