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大体分析了Oracle的现状,现在我还想总结一下甲骨文在云产品上的商业模式。
甲骨文以Cloud Computing 为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全球都在大力发展云的市场。虽然第三季度财报上看,全球的云收入达到了12亿美金,但是实际上中国区的云做的并不好。
当然中国区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起了很大部分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甲骨文的云是怎么做的呢?如何做到一个季度的云业务收入就达到了10亿美金这个数字?
甲骨文的云从第SaaS层往下推,再到PaaS和IaaS。SaaS的对标的就是SalesForce,成功方式和SalesForce很像,国外对于这种模式的接受程度很高,并且在使用体验等等方面都很好。SaaS的成功不需要有任何疑问。当然,回到国内来看,必然也是受限制于国内的市场环境,也有政策制约,使用习惯等问题。还有国内的公司想要用到SaaS,一定要访问海外节点才行,延迟高,核心数据还要出海,这些问题也制约了发展。
再到PaaS这一层,甲骨文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组件,包装了原有的一些软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出来。比如Java开发环境,Oracle数据库服务免License,数据备份服务,移动云开发平台。
但是实际PaaS产品提供的Revenue根本不高。原因有两点,首先如果占比很高,财报上会体现出来,因为SaaS和PaaS根本不是同一个东西,合在一起说根本没有理由,或者是只是想给投资人看,反正投资人只知道SaaS和PaaS都是Cloud。第二个原因,甲骨文全球有19个数据中心,但是主要以SaaS为主,难道将PaaS和SaaS集合在一个数据中心?这理由也说不通吧,关联确实有一些,但不是一个东西。PaaS的机房很少,也没什么有量。
再往下到IaaS,因为这一层做的时间是最晚的,也没什么好说的,对收入几乎没有贡献,财报里面也没有体现。
再来分析下甲骨文在中国的云发展进程和战略。
甲骨文在两年前就开始推SaaS了,随着甲骨文全球云战略方向的明确,这两年SaaS在中国是越做越好。但是SaaS毕竟是业务上的东西,业务流程复杂度高,相对重型一些,我相信ERP EBS等SaaS服务肯定相对CRM等SaaS服务难推一些。在国内能用上SaaS的企业应该也是以外资企业为主,或者中小型在意成本的企业。
PaaS服务就更难推了,几乎在中国没有Real Case,这一点上也包括了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推的IaaS。PaaS在中国的推广是很不成功的。现在所有卖database的named account销售或者commercial销售都可以卖PaaS和IaaS,并且都是在原有op上割一块下单,或者有的还会通过打盗版,让客户不得不买一些PaaS和IaaS。没有real case,无法帮客户解决实际的问题,也无法验证PaaS和IaaS是好还是坏。
从上致下,分配这些政治任务,理性地分析下,这些是很正常的,中国区的datacenter要落地,肯定需要得到老外高管的支持,那么就需要拿数字来证明中国区的云市场很大,销售也有能力做出成绩。最后很大程度上就不关心是不是Real Case了。
但是大家都明白,为什么要做real case ,只有实际存在业务场景,客户才会真的想为这个东西掏钱,这也是传递价值的过程。所以老冯和售前一直在主推几个Sales Play,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传递价值。实际能不能真的起到作用,也因客户而异,这些Sales Play对一些传统客户来说,还是有用的。
并且公司为了拿出real case,也招了像我们这样的专业的做过云的团队,去主攻云的单子。
但是我们如何做real case呢?
早期的思路是以技术support为主,和传统Sales一起去做单子,teamwork。这样有个好处,利益不冲突,能把市场铺开,毕竟甲骨文的优势就在于大客户多,肯掏钱的客户也多,而且这些客户肯定是有业务场景的,比如和业务应用的结合等等。而且这样的teamwork也适合利益的分配,不会产生买了op,不买云的情况。
后来思路有变化,认为还是要独立成立Sales Team,单独抗业绩指标。也许因为甲骨文向来以产品线划分事业部,也就是中国区各个事业部管了不同的产品线和不同的客户群。有政治因素在里面,当然某些程度上也是因为甲骨文在发展中收购了非常多的公司,客户很早就有归属,比如中间价BEA的客户和dababase的客户是同一个,如何处理这种冲突,也只能按照产品线划分了。所以也导致了多个甲骨文销售跑同一个客户的情况。
把IaaS团队放在database事业部下面,这个很正常,因为产品都是基础产品,集合度很高。但是思路第一次改变的时候,就开始倾向于单打独斗,team背指标,其他销售完成的业绩和team没有关系,team单独name客户,自己做自己的单子,客户数量是30个commercial客户,并且找这些客户的pipeline。Named Account客户不能碰,这个时候主要怕引起内部冲突,并且Commercial的客户关系相对浅一点,我们在挖关系的时候好挖一些。
现在又做了次调整,做事的方式没有变化,但是客户有改变。为了做real case,并且不希望和其他commercial 的部门有业务客户的冲突,把风险降到最低并且可控。需要我们在原有MRD的named account 客户里面每个人找15个客户,或者自己有明确的业务关系的,也可以name到这15个客户里面。为的也是尽快出数字,并且出real case。
但是问题来了,客户关系好的,都在老销售里面,客户关系一般的,需要死磕。我们怎么做,对公司都有好处的,云业绩和real case都有了。但是对这个team的价值在哪呢?
甲骨文的销售讲究谁own客户,谁提forecast,谁拿credit和commission;如果我也name这个客户,但是关系不在我手上,我只能拿commission。所以在name这15个客户的时候,你真的能报多少个forecast,能在公司体现多少价值?最后就落到了无尽的抢客户发邮件走流程扯皮中。
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在哪?team未来走什么路线?夹缝中求生还是大刀阔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