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很擅长理解规律,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因为发现规律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帮助我们生存下去。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就有这么一个例子,比如这道题:1,2,1,2,_,任何人都一眼就能看出来下一个数字是1,万维纲的儿子在连10以内加减法都算不溜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善于做这种题了,根本不用教,一看就会。
因此,在我们眼中,所有的规律背后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说上面那道题,一定是因为前面重复出现1和2的组合,所以我们才会认为接下来依旧如此,如果把这道题换成1,758,56,0,_,应该就没有谁会认为这里有啥规律了。所以,可以说我们的大脑一直都在寻找规律,并习惯了用“什么因就有多什么果”的定式来思考这个世界,最关键的是,这一切几乎都是自动进行的。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思维方式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但下面这种情况就不一定了。比如说你一个人在赌场赌钱,具体说就是玩老虎机。你上来运气就不太好,一连输了很多把。这时候你是否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很快就该赢了呢?这是一种错觉,一种由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引发的错觉。而正确的理解是:每一把都只是一个独立的随机事件,至此,我想说除了因果关系以外,我们还可以,也很有必要用概率的思考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
现代社会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超过人类个体的理解能力,而这种超高的复杂程度会带来一个麻烦:极难确定因果关系。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全球变暖吧,根据现在最新的研究,其实科学家至今也不敢肯定,到底是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了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导致了二元化碳的增多?
如果把这个麻烦放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意味着我们最需要确定的因果关系可能就是:确定如何达成某个目标的因果关系。比如说最普遍的“我想更有钱”这个目标,几乎人人都有过,但真正实现了这个目标的人却是凤毛麟角。那阻挡大多数人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复杂性。
那些在不同维度和程度上看透了这个世界复杂性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有效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无效的。而我们大多数人在构建因果关系时,常常因为不清楚什么是有效的而四处碰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自信心也一点点被削弱了,这就会引来一个魔鬼:拖延症。因为根据心理学研究,拖延症的四大诱因之一就是:对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缺乏自信。而拖延症发展到极致就是放弃,因为彻底的失望而放弃,比如说在学校里的那些差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在智商等先天条件上都很正常。只是他们在起步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跟上,这就导致了一步差、步步差的结果,到最后已经不是能不能跟上的问题了,而是他们自己已经放弃了继续学习这件事。
至此,总结一下,在这个世界构建因果关系是极难的,所以我们在构建的过程中难免会失望。只要失望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就会引来拖延症。这种拖延症如果一直发展下去,就会把我们引向放弃这条路,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年长的人看起来顽固不化的原因吧,毕竟他们已经放弃构建新的因果关系了。
那有没有办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其实仔细看就会发现,上面说的这条逻辑要想成立,有一件事情很重要:一直失望。而这个过程中,但凡能有一些正反馈的话,我们就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了。而创造这些正反馈的方法就是:增加成功和失败的确定率。啥意思呢?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跑步是可以减肥的,但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对于很多人来说,“因为跑步就得到了减肥这个果”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我曾经就为了减肥去跑步,结果跑了有一个月左右,体重和体型的变化却不大。从那次起,我就再也没有成功劝说过自己为了减肥去跑步,而背后的原因就是:我对跑步和减肥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感到了失望,或者说不信任。所以我现在不跑步了吗?不是,我现在一直都有跑步,只是不再为了减肥而跑步,而是为了增加成功减肥的确定率而跑步。也就是说,我现在不认为自己去跑步了,就一定能得到减肥这个果。而是从概率的角度看,如果我去跑步了,是不是就增加了我减肥成功的可能性呢?再比如,我今天要背一个小时单词,虽然不能保证一定能得到“精通英语”这个果。但从概率的角度说,只要我背了单词,就比我没背单词的时候更有可能精通英语。所以,只要这个关系是一定的,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努力白费了,其他事情也可以以此类推。
最后,在我们寻找、构建因果关系的时候,如果以概率的方式去思考,就一定能得到正反馈,而这种正反馈会支撑着我们继续试错,直至我们确定了我们想要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