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军老师的新书《格局》中,第一篇的小标题就是~上帝只垂青那些主动的人。为什么上帝只垂青那些主动的人,结合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难发现,有许多机会都是被那些主动积极主动的人发现并捕捉到的。那什么是积极主动呢?又有人说自己一直都在积极主动,为什么上帝不垂青自己呢?对于积极主动的定义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人们受到的教育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里有的人做出了一番成绩,有的人却碌碌无为。那些看到身边的人做出成绩以后,心里面也常常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他而不是自己,相信有这样想法的人大有人在。
身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人过三十不学艺的思想仍然很有市场。如果你能留意一下身边的环境,就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纸牌、下象棋、打游戏、打麻将者不计其数,在这些人的周围还有不少的旁观者。有一个段子,一个人对别人说,某某某他们真傻,在一个豪华的宾馆里玩耍了一个晚上。别人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看了一个晚上。
这一种积极行为恐怕是不会有任何效果,一个积极的围观者,今天这些人还是一个不小的群体。缺乏自已的主题思想,随着大众的行为,做出自己积极主动的行为,这一种积极主动模式很广泛,也常常是无用之功。
还有一种情况广为普遍,广泛交流模式,他们的朋友圈里有成千上万的好友,每天在各种朋友圈里刷一下存在感,看一下朋友圈里的变化。整天忙碌的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总有一种时不待我的感觉。在各种消息满天飞的今天,信息冗余是一个常态,怎么样从那些冗余的信息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需要的是个人的智慧。这种智慧与个人的洞察力有着紧密联系,不是从大量的信息中一点点筛选,而是用的放矢去筛选。
人们对于吃的兴趣更是积极主动,甚至于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特色饮食行业,吸引着人们的味蕾。每到夜幕降临,夜市摊位上更是人头攒动,吆五喝六的人们显得激情澎湃。
曾几何时,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认为约上三五好友,畅聊人生感悟,时不时的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直抒一下胸臆。暂时的发泄让人好不惬意,头脑在酒精的熏烘下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迈。殊不知,此时那些主动的人,正在做着一些外人看似枯燥的事。
一方面是积极主动的创新者,在各行各业都有一些挺立潮头的弄潮儿,他们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吸引着各种各样的人群。人们也被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所吸引,这就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创新者为了设计出更多人们趋之若鹜产品,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发现,受众为了能炫耀自己,把自己的发现发一下朋友圈,以求得更多的关注。
对于一件事情的定义取决于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深度,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其成就的顶点。对于积极主动的理解如果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那么也只能说是一种狭义的认知。如果人生三十不学艺,那么最好在三十岁以前把该学到的东西都学会,这样才能够有能力去应对一些棘手的问题。
所谓的人过三十不学艺,指的是在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五十几岁。社会发展到今天,如果还用那些旧的思维看今天的问题,势必会被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淘汰。有一天我与自己的孩子交流,发现孩子哀叹自己所处的时代比较尴尬。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可能他们大学毕业以后,所学的知识都已落伍。
我对他有这样的想法感到高兴,因为他有了一种知识危机意识,不过我也用自己的观点与他进行了交流。知识都是由底层逻辑架构起来的,那些新的知识也是从原有的知识中演化出来的,今天学到的知识,需要掌握的是解题方法,与解题思路,而不是仅为了寻找答案。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才是应该掌握的。
我也承认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解释问题的方式不能够让他信服,由此我也认识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学生们的事,而是今天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去做的事。学习一些提高自己认知的课程,学习一些新的思维模式,用积极主动的心态扩展自己对新事物接纳的范围。从认识新事物,到接触新事物,从而了解事物,进而从新事物中发现一些新的趋势。
在书中看到了这么一个段子,一个信奉上帝的人,家中失火了,他坚信上帝会来救他。上帝固然是不会来,来的是消防人员,他拒绝接受消防人员伸过来的援助之手,说上帝会来救他。火越来越大,消防人员请来直升机救援,当绳索从空中落下,此人依然不愿意离开,还是要等上帝出现。
结果这个人被火烧死,死后的他终于见到了上帝,他埋怨上帝不来救他,上帝说第一次派消防员去救你,第二次派直升机去救你,二次都遭到你的拒绝。这个故事看似有些荒唐,真实情况却惊人的相似。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可能,可是最后只有少数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同样的是,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那些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积极主动的人身上。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并没有那么难,只是少计较一些个人得失,在工作中多付出一点辛勤与汗水,在学习中多掌握一些方法,在家庭中多做一些家务,在时间管理上多做一些重要而紧急的事。
缺乏格局思维的人,是看不到积极主动对个人的影响,那些遇到事情用得过且过的思想,能推则推,能躲则躲生怕自己比别人多干一点活,干事情总想能即时兑现。这一种思维常让人产生负面情绪,遇到一些不顺心就会撂挑子,谈条件,认为自己的位置很重要,在西游记中八戒就是一种这样思维的代表。
在单位用人上,肯定更偏向于那些积极主动,踏实肯干的人,对那些偷奸耍滑,不正经做事,光想着耍点小聪明,占些小便宜的人。一旦单位有什么变化,首先弃掉的是这些人。积极主动与踏实肯干是一个相关词,在与陌生人交往中,人们也更愿意与那些积极主动的人交往。
做一个积极的人,可以为自己赢得不错的口碑,这些口碑进而可能成为别人了解自己的信息。信息的传播方式有多种途径,一个人的良性口碑如果建立起来,传播的速度也会很快,传播的越广,获得的正反馈也会越多,个人的能力因此也会在传播途中获得更多的加分。
与八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悟空,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野猴子,通过个人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斗战胜佛的位置。从悟空的成长经历不难看出,那些经过千锤百炼,依然能积极向上,初心不改的人,最终会受到上帝的垂青,成就自己人生中的辉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