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也苍苍,近也茵茵,甚似梦中。看翠岭亘立,乌江徐绕,朝阳披彩,夕照涂彤。恣意牛羊,任翔莺鹊,万类生灵尽自融。谁营建,这东方瑞士,仙女行宫。(《沁园春》马千国)
国人取名习惯有一个习惯,总是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组合在一个名字里面,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但是仙女山上却是有仙女的。
此行是第二次前往武隆,记得头一次去是去年国庆节跑到仙女山上消暑,玩了两天天坑地缝、仙女山草场、武隆印象都见识了一番,时间有限没有在武隆停留多久,回家感叹武隆的确值得一去。恰逢这次摄影活动又可以一睹武隆不一样的风采——天坑寨子。
你以为他是个坑,其实它不是一般的坑
由于喀斯特地貌,形成了无数个巨大的天坑。心形天坑尤为出名,上上期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在这里拍摄使天坑寨子又火了一把,走到坑底时问当地农民村名时,说是叫明星村。我脑袋里在转悠是不是因为亲子节目在这里拍摄搞得村子名字都改了……玩笑归玩笑,此推测尚未论证还是不信为好。
一进大门就踏上了坑顶,俯瞰大坑叹之壮观。砌好的石梯沿着坑蜿蜒向山下,说是旅游倒不如说是一场徒步。我和同伴打赌今天的步数能刷到多少步,此时春芽正吐露,轻雾在上飘。
每段小路之间有一个休憩的亭子,除了歇脚的路人还有当地的摊贩。一阿妹在亭子旁边开了一家副食店,阿哥打理生意招揽客人,阿妹在一旁做着手里的绣工,秀外慧中大概就是形容这样的女子。
往前走几步,遇上木工正在修砌亭阁。我喜欢看手艺人做工,就像小时候看着我的父亲一样,做事的时候嘴里也喜欢叼根烟。娴熟、专注是中华历史流传下来的工匠精神。木厂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木花,外婆家在一座锯木厂旁,去外婆家玩时最喜欢的事就是和外婆一起去锯木厂捡木花,一进加工房有一种松汁的木料香,也很好奇卷曲的形状是怎样造出来的。外婆让我多捡一点,说木花生的火最旺。
闻着声音往前走,听说有民间绝活,大家都争相赶去目睹为快。有三个孔的乐器、彩带歌舞、民间玩刀、玩火绝活等,每个非遗表演都附加了民间故事。有一种乐器叫咚咚喹,传说以前有个叫东东的人,成亲没多就加入了八路军队伍。妻子每天在喊山头呼喊丈夫的名字,没过多久嗓子喊哑了就用木棍做了一个乐器,每天到喊山头吹奏。后来人们口里流传了一句:咚咚喹咚咚喹,东东多年没有归,引得家人掉眼泪。
围绕了天坑行走,最美的风景还是坑底的梯田。宛若青龙,盘踞在田垄。水田倒映着蓝天,听取蛙声一片。
仙女来了,走到山底,苗家土家寨子里的阿哥阿妹们出来迎客了,朋友来了有好酒,要是不想喝也得喝。她们边唱边献上手中的米酒,即使酒量不行也盛情难却。
我比较欣赏苗家、土家阿妹热情爽朗的性格,没有南方女子的拘泥扭捏,她们能歌善舞,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地的特色建筑是寨子中的吊脚楼。从吊脚楼中可以看到我过古建筑风格的影子,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因为一千多米的海拔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多雨潮湿,底层或是用石头堆砌而成,或者架几根木棒悬空,吊脚楼因此而出名。
这些建筑不是用来展示,土家和苗家族的村民实实在在都住在里面。歌舞、祭祀、民间绝活的演员也都住在里面。为了使地域民俗更加浓厚,在这里还会有哭嫁表演。
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寨子里的姑娘出嫁是不能回娘家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出嫁前都不能看见自己的丈夫长什么样,寨子里的亲事全由媒婆一手操办,姑娘嫁过去命运的好坏全靠媒婆的一张嘴。可是历史中也有坏的媒婆,为了收取高额的媒金,媒婆昧着良心牵了门不当户不对、老夫少妻的姻缘。所以在出嫁前,新娘子除了哭父母养育之恩、别离之情以外,还会痛骂捞金的媒婆。
除了哭嫁活动这里还有祭祀活动,以前村民都是靠天吃饭,所以人们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奉供神灵以祈求来日的风调雨顺。
相比名胜古迹的旅游景点,休闲度假式的自然风光体验更适合快节奏的都市上班族。我喜欢围观喧闹的地方,也喜欢偏安一隅。人间有乐是清欢,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生活。
愿你出走半生,回来时仍是少年。看过不一样的风景,体验差异化的地域文化,心胸舒展看待这个世界,还是带着童真,带着对生活的热情。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