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前的王阳明同学,格竹七日,累得打了120也没悟出人生道理,用脏话点评了老师朱熹的“格物致知”后,扬长而去。好在,有了这番折腾,才能有后来伟大的“致良知”,给中华民族留下璀璨不枯的精神瑰宝。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吹箫”——这个被篡改了原意的词,差点害了一个伟大乐器。不是吗?至少我多年前就想学箫,直到现在才刚刚开始——唉,无力吐槽,呵呵而过吧。
现在,我有了一支箫。虽然爱不释手,但也终于体会到练箫的不易——简直枯燥无比,还常受打击!你这厢用心苦练,却换回老婆堵耳、孩子哭闹、邻居上门……一把辛酸泪啊,算了,不说这个。我要说的是: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这根身上被打了孔的竹子,居然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
从气息说起
不吹箫不知道腹式呼吸的重要,也很难体会“气沉丹田”的奥妙。反过来说,没有腹式呼吸和气沉丹田,气息根本不够用,保准你连吹一个八拍就憋得翻白眼!所以,吹箫用气,绝非哽嗓咽喉的浅薄之气,而是丹田内腹的深厚之气(一首曲子过后最累的是肚皮)。我发现的第一个奥妙就在于此:当你定着于腹式呼吸和气沉丹田时,其实正是这支箫在提醒你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此时此刻,所有思绪都集中在一呼一吸之间,已经听不见外界的嘈杂。正如时下流行的冥想,用呼吸来沉静你的心灵。也只有你专心吐纳,才有机会反观自己的内在,触碰深处的本我,然后再用本我的方式,去对话外在的世界——那感觉,是难以形容的超脱和豁然。如果此时再用心体会一下,你还能发现,每次吹出一段满意的旋律,那曲调都是和胸腔共鸣的,箫——胸腔——内心,同频共振!这是对内心的一种抚慰和关照。
有的人,恐怕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但这并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他把一辈子都耗费在向外求索,以为人生想要的都在身外,悲戚戚的活在外界评价之中。他们活得很辛苦,只为追求“成功”二字。听上去也没错,但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喜欢用金钱、地位、事业和成就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成功”俨然成为一个带着铜臭气息的外界评价,难逃浅薄之意、枷锁之嫌。这恰恰忽略了个体作为“人”的内在价值。
我曾先后供职于两家大型保险公司,看到业务员每天忙于签单。好不容易签成一单,赚了佣金,也在部门例会上得到表扬,算是“成功”了吧,可他快乐吗?也许快乐,但只有一晚,因为第二天一早,公司又催他再去签单了。然而,当你和业务员聊一聊多年前,他为遭遇风险的客户送去理赔金,聊一聊客户家属如何泪流满面、如何紧握他的双手口称恩人时,虽事隔多年,但这位业务员仍会顿时之间感慨不已、幸福涌动——这才是真正持久的快乐满足。因为只有这种体验,才让他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价值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所求。
王阳明说“致良知”,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良知藏于真正的内心所求,是人的价值所在,是持久幸福的源泉,但必须向内求索才能得到。金钱、地位、美色……这些“成功”的代名词,在良知面前,充其量算做外求之“欲”,即使达成,也如流星般短暂,甚至得不偿失。只有去除“欲”,才能突破世俗攀比、嗔怨、妒恨的束缚,达到“致良知”的境界。
再来说“口风”
口风就是吹箫时,嘴和竹箫吹口间的配合。竹萧的吹口是半公分大小的马蹄形切口,确实很难把握。不少人认为吹箫难,其实就难在口风。“有的人一辈子都吹不响”,这话并不夸张——强调一下:不是“吹不好”,真的是压根都“吹不响”。
好在,我已验明正身,不是一辈子吹不响箫的人,而且凭着些许基础和满腔热情,我已经会吹一些完整旋律了,比如经典曲目《小星星》……好吧好吧,说正事:口风里藏着另一个人生奥秘——角度!也就是说,把箫吹响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气息与切口的角度关系。角度大了不行、小了不行;嘴唇与切口接触时,远了不行、近了也不行,都会影响角度。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活一世,哪个容易?着实应该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所谓“快乐烦恼皆由自取”,指的就是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开车上路,偏偏遇到一个路怒的“垃圾人”对你有言行不端,你会怎样?至少我们能想象:有的人会把这当做一种故意冒犯,潜台词是“嘿……擦……哎我去!!跟老子叫板,丫等着”,然后是心跳加速、血灌瞳仁、猛踩油门……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类人,淡定如风,在他眼里,“垃圾人”就是垃圾,潜台词是“遇到垃圾,何愠之有呢——虽然我讨厌你的味道,但我无法剥夺你散发臭气的权利呀,我躲开就是了”。瞧,这就是不一样的角度,能不佩服人家吗?
最近我开始着迷道家的阴阳鱼,因为这张图蕴藏着正确把握“角度”的警示。表面看去,阴阳就是两极,非黑即白,但若固执于此,就停留在一个错误层面:黑白对错看问题。别忘了,阴阳鱼的终极之道在于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它的奥妙不在乎黑白之间,而在乎平衡啊!人生中遇到任何问题,不管是马路上的“垃圾人”,还是家庭中的矛盾、亦或是工作中的意见不一……如果你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是非要争辩黑白对错、是非曲直,就显得肤浅了;正确的角度应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在问题本身争黑白,而是超越问题求平衡。遇到“垃圾人”,一笑了之、让他三分,咱们求的是平安回家;遇到夫妻不和,何必执迷谁对谁错,换位思考、多些体谅,咱们求的是幸福安康;遇到工作中意见相左,就事论事、真诚以对,咱们求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自己不觉得吃亏,谁能占我的便宜?——这就是角度。看待问题的角度,真的决定了一个人的深度和高度!而需要注意的是,用正能量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人人都应掌握。但要不断训练,不可心急和轻言放弃。
有趣的高低音切换
我的竹萧,只有8个孔,但要吹出高、中、低三个音步的哆唻咪,共20来个音符,该如何做到呢?这就要学会“强吹”和“缓吹”。轻轻的缓吹能吹出中、低两个音步;用力的强吹,则能得到高音的音符。此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当旋律要求从低到高时,稍稍用力,缓吹就会成为强吹,低音也能顺利跳到高音。然而,当高音降到低音时,也就是强吹变缓吹时,就会特别困难!特别困难!特别困难!(不是回声,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么是口风的角度出错、要么是气息衔接不稳,总之多半的降调会变成哑音,别扭得很哟!当然,解决的办法有一个——刻意练习嘛。可是,难道你没发现:人生的沉浮变换,不也正是这样的规律吗?
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到了退休赋闲,难免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时光难留、生命黯然……其实,这都是表象。问题的实质,正是箫蕴藏的道理:人从低处走到高处,总是容易接受的;但从高处下到低处,就那么那么那么的难!有道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同样的情况,还有一个上山下山的比喻。说的是一个人经过奋力攀爬,终于到达山顶。而此时他又发现对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峰,于是他执着的想去那座山顶。那么,他就必须先从脚下这座山峰下去,还要走过两座山峰见的底谷。这个下山和穿越底谷的过程,就远比爬山的过程要艰辛——不是生理上的劳苦,而是心理上的挑战。也因此说,一个内心执着的人,若想挑战更伟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人生价值,很多时候,必须先放弃已经得到的。这也许很难,但真正的强者,是可以耐住寂寞、守住孤独的,为了拥有更大的成就和价值,宁愿卧薪尝胆、厚积薄发,也宁愿舍弃和放下,轻装上阵。
给这样的强者,点赞!
最后,我还想说:箫这种东东,构造极简,不像钢琴、小提琴一样有无数艰深的指法。它就是一根竹子被钻了几个孔而已,它的指法图谱,半张A4纸就容下了;就算小学生,看一眼也能很快明白。可它的独特感染力却并不亚于任何一种高级乐器。这就在于演奏者刻苦不断的练习。这也很像我们的智博人生培训机构,每次开课时,讲师说的话总能立刻给学员带来醍醐灌顶、高屋建瓴般的酣畅淋漓,但我的良师益友成琳,一向会在结训时嘱咐学员这样的话:道理可以顿悟,但觉知需要践行。这难道不是跟看懂箫谱到吹出美妙的旋律,是一样一样,一样的节奏吗?
该说的我都说完了。我确实觉得这是个值得分享的发现:很多时候,箫知道答案。因此我就在琢磨:王阳明同学是不是错怪了朱老师?竹子不是箫,但箫是竹子。如果当初,王明阳同学把竹子砍下来,打几个孔做成箫,可能就会觉得,朱老师说的话其实挺有道理。
时间有点晚了,我可不想因为笔耕不辍而积劳成疾,得不偿失、削足适履。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