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再写完整的读书笔记,几个月之后重新动笔才发现其实我是享受敲下文字的感觉的,很多时候笑我自己写的书评不过是我一个人的絮絮叨叨的总和,我没有研究过系统的书评写作的方法,所以估计这篇也会变成碎碎念也不一定。
当我读完整本书时,感受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沉重感,它就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个窗口,告诉我:你看,你为什么会迷茫?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觉得什么都想要?——因为社会推崇的是精英教育体系啊!
作者首先从精英学生们的共性入手,描述了他们身上常见的品质:焦虑、傲慢、时常感受到不安全感却不敢表露出来,这个加速的体系给我们营造出一种合理性——为了简历和成绩,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亲情、爱情和个人探索的时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后者才是我们成长的基石。他们对于成功有着压迫式的追求,总是在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奔向下一个目标,似乎人生的意义都指向一件事——顶峰式的成功。
我感到惭愧,或者说恍然大悟。因为我自己便是这一模式下的一员,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无比焦虑,甚至听信了网络上的“xx之下无xx“的言论,我曾经学习到的哲学理论、生活智慧,罗素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以及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专注被丢得彻底,但是那时候的我并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如此,我只是觉得自己痛苦,想要逃离却没有勇气真正挣脱,也许理想与现实间横亘着的一道重要的鸿沟便是勇气,我没有勇气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历史、艺术,因为担忧自己是否是叶公好龙式的喜欢。社会给我营造出另一个现象是,焦虑的过度渲染,当你置身于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时,你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忙碌,能力不够,然后在这样的焦虑迷茫中原地打转,却沉不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情”,因为你害怕在期中投入太多时间影响了你其他的进程,甚至一度我也以为——大学就是职业教育的前奏,你在其中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样你才有权力追求想要的生活。事实真的如此吗?我问我自己,那些真正重要的道德品质,成长的经历,难道是这种功利性的追求带给我的吗?难道不是我沉浸于个人探索和思考之后获得的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便不应该怀疑自我探索这件事情的意义。
脱离高中的环境,有许多选择摆在我的面前,你可以选择不要,也可以选择要,然而前者更困难,成本更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短期内人是需要学会做减法的,而长期,你则是一直在给自己的人生做加法,我想,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吧。
我开始花时间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如何过上这样的生活,一边迷茫着也一边尝试着新事物,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人本身就是多元的个体,一个人无法看到你的全部,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能与你做到真正的灵魂同行。也许正像那句话说的“迷茫的时候,学习是人生的局部最优解”
同样的,我们不能够用行为上的勤奋来麻痹自己,代替战略上的懒惰,也不能把“精英教育”当成一个借口,一个不去为了理想生活奋斗、克服痛苦的借口,而是认识到这种痛苦的必要性,能够做到理想和现实合一的人必然经历过许多探索和尝试,“看透全貌之后才能更好地描绘”,所以不要把这个过程想得多么容易,从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很容易能够总结出:你的想法是会变化的,但是一定有什么是不变的,在这个探索的过程里,你需要做的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的重建,而不必关心是否会伤害到他人。
人的一生会走很多弯路,吃很多苦,但是你走弯路的唯一理由是“你想这样做”,你有一种主动的自我意识在其中,而不是由外界推动着你去做你都没有想好的事情。“想清楚要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想要”,这大概是迷茫的根源所在,也是焦虑的一大来源,因为“想要”的意愿会推动着你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和行动,考虑到沉没成本,当你走在这条道路上时,放弃需要更大的勇气。至于为什么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人都不愿意深入思考“为什么想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害怕追问之后得出否定的答案——因为值得我们追求的往往是普世价值认可的事物,我们在作出选择时不可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这是一种无可避免的无奈。以及,这违反了大脑的路径依赖,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我们不愿意去思考这件事的意义,用处,只需要随波逐流和大家一样去追求就好了,这样至少不会错。我们内心的声音这样告诉我们,可是“大家都追求”就代表着它真的值得么?这往往是一种单向度评价体系的陷阱,因为我们的社会看重的是外在价值和成就、资源,却很少去关心信念、价值观、道德品质三个重要事物,它们或许无法量化,却是一个人完整人格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想,大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你放进这样一个多样选择的环境中锻炼你自己的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能力,承担责任的勇气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每一项品质本身的培养都不容易,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它们才是真正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需要在世俗评价体系与精神城池间划出一条界限,界限之内是你的思想,你珍视的爱与勇气,温柔与热烈,界限之外才是不断的努力,追求。
要用“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去要求你自己,而不是用“大家喜欢什么样的人”去要求你自己。你喜欢优秀的,上进的,有趣的人,那么就让自己具备这些要素就好,名利、外表反而不那么重要,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其实才是更难养成的,浮躁浅薄会异化一个人的心智,让你看不清自己,而这恰恰是最忌讳的。但是这也并非让你为了专注屏蔽许多外界事物,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尝试新事物才不会让生活僵化,这种尝试可以来自不同渠道和媒介,但是最有效的一定是你身边的人,做一个主动的人或许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大脑会欺骗我们自己,会喜欢安逸,所以需要对它进行科学的训练,好比一个人长期呆在舒适圈中,改变时的阵痛就会尤其剧烈,但是请不断地暗示你的大脑,形成你自己的思维习惯,并有意识地去训练它,去质疑,去不停思考,倾听,反刍,总结,不要担心浪费时间,那些都可以通过方法论来进行提升和训练。同时要摆脱我们认知中的路径依赖,依赖于习惯和直觉和外界信息去做出重要的决策,而忽略了在这个决策中最重要的主体:我们自己。
重建自己的生活是全方位改造自己的第一步。而这种重建来自于不停接受新知识和不同思考,同时尝试新事物,尝试你当下觉得喜欢的事物,要形成一个以完整自我为核心的堡垒,其中不同的人和事物占据你不同的部分,最核心的部分是你的自我和自爱,虽然说缺少亲密关系的生活是平淡的,你会有一种渴望,会有一种思念,渴望一个契合的爱人,但是你也很清楚此刻的自己并不成熟,没有能力和责任去做到你承诺的那一些东西,因此不要停下探寻的脚步,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气和相信美好的勇气,不要害怕爱和被爱。
最后一点是记得不要掉进傲慢的陷阱里,要时刻记得做一个温柔善良勇敢的人,学会欣赏和接纳自己,同时用正确的方法帮助自己重建,而不是一味地去盲目追逐他人的成功,记得那句“平均之下无超额收益”,要警惕让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思维陷阱和“不必那么努力”的错觉,每个个体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交流中得到不一样的东西,真正智慧有趣丰富的人是在于他们的思想的成熟度,这种成熟需要痛苦来喂养,需要学会孤独自洽和对知识的思考来充实,然后需要接受不同的思想,不停反刍和总结,同时相信时间的积累。时间会给你做的事情一个答案,会给你的努力一个意想不到的回报。
而上述的这些感悟,算是这几个月缠绕着我的无数思绪以及结论的一些总和,此刻的我也仍在痛苦着,探索着,怀疑着,叩问着,感觉前路有些清晰却也并不那么清晰,下一步或许需要的是一些方法论的储备作为武器库,正像罗曼罗兰所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你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我想我无比能体会这句话,我们不愿看清不愿思考是因为畏惧真相和我们想的不同,我们不可避免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但是最终你能达到的高度的程度取决于你自己有多高的自主性,对痛苦的耐受力有多强,勇敢去争取,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吧,然后对自己好些,时刻记得问自己那两个问题:1.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2.那样的生活要怎样去实现?
20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