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苏东坡的诗词与诗歌精神
山田耕夫
苏东坡,其名为轼,字子瞻。东坡为号,又称号为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和胞弟苏辙史称“三苏”。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除了诗歌,还有宋词。其在宋词的贡献是他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重大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谈宋词不说苏东坡,谈不好宋词”,是这样吗?
苏东坡的少年时代,都与书为伴,甚至是他的“密友”。还不到十岁,他读了很多书。后来,他自认为“读完了人间书,识遍了天下字”。这,就说明他后来的成就与他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能不与“奋厉有当世志”有关。
有人说苏东坡的诗词是“写春秋大义”,那还真不假。据史书记载,苏东坡立志早,大约在他十岁的时候,就立志将诗词引向历史引向社会。他就是这样,以诗词为武器参与社会走进市民生活,他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诗歌所饱含的中国精神。他曾对他母亲发出了“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的请求。到了他二十岁那年,随父亲苏洵,胞弟苏辙赴京参加举人考试,他的文章深得主考官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赞赏,欧阳修老先生说,“写得春秋大义,简洁流畅。”被朝庭摘录为第二名。
后来,他的一生经历证实,不管是得意与失意,还是不改他的初心。正是这样,苏东坡手下的诗词一扫千年的花前月下,将诗词引向峥嵘岁月,引向生活最底层,以自己的切身实践,去实现了白易居的诗歌精神。
春秋时期,孔子曾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倡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屈能屈,贫贱不能移”。苏东坡不仅将此立树的榜样去行事,而且能在他的诗词,特别是宋词的研究和创作方面,直接引入其精神,让他的宋词象正义凛然的人一样立于宋代词林。
苏东坡的诗词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其诗词旨在感人民之志。据宋史记载的有名的“乌台诗案”,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苏东坡的诗词,基本上保持了诗歌民众诗歌不平不公的朝野之事。这在浓厚的的封建社会里,能这样以“天下为公”的精神去体现民情民志,更见苏东坡的可贵精神。
其实,苏东坡一生的诗词创作与诗歌精神的实践所体现出来的实质就是如此。事实上,中国文学发端到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都完完全全是这样。苏东坡诗词的社会意义正是感人民之志,而将中国诗歌推向不朽。
2017.4.12.于浙江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