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选了一门蛮有意思的校公选课,外国教育名著选读。授课老师是一位温婉又不失干练的中年女性。讲到古罗马注重培养雄辩家的写作与模拟演说能力的时候,老师问了全班同学一个问题:你们会写情书吗?
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越来越少用纸笔交流,即使是恋爱这种浪漫的事。
老师在她年轻的时候,时常和她的爱人通信。他们交换的情书,能装满两个盛放五十斤大米的袋子。当年邮票很贵,她和她的爱人就把用过的邮票从信封上揭下来,泡在水里,把邮戳的印记洗下去,晾干之后反复使用。
如此平淡的故事,却令我感动不已。婚姻不是单纯浪漫的风花雪月,而是日积月累的柴米油盐。无数封情书所凝结的情意,足以抚平他们日后生活的磕磕绊绊。
而现在,先进的通讯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书信。于是“我想你”取代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喜欢你”取代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永远爱你”取代了“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快捷的通讯方式使我们的表达渐渐变得平庸乏味。
比起秒回的微信,我还是更愿意等一封来自远方的邮件。
邮寄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这一寄一还,便有了期盼,有了惊喜。
这让我想到了木心的《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情书不是获取爱情的手段,而是情感自然流露的载体,是最淳朴真挚的表达方式,是一纸永不变质的至美回忆。因此,情书的风格因人而异,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可言。
最近在读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读之前以为是散文,翻开书页才发现是一本书信集。多一半的内容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
站在功用主义的立场上,这本书在文学修养与写作技巧方面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裨益。没有风花雪月的词藻,没有晦涩难懂的深意,他们(其中夹杂着几封李银河的回信)互相表达爱意的方式,坦率、走心,畅快淋漓,一点儿都不矫揉造作。
尽管这一本厚厚的情书不是写给我的,但我仍然可以从字里行间中看到王小波率真可爱的性格与特立独行的思想。他不喜欢安分过什么“日子”,也不喜欢死乞白赖地搅在一起,至于结婚不结婚之类的事情他都不爱去想,世俗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一件也不要。他只愿同爱人相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果真如此。哪怕只是简简单单的情书,也可从中窥得一个人的品性与三观。由此观之,情书也是爱人之间互相了解的极佳方式。
难怪毕淑敏舍弃了鲜花、空气、阳光与水,而愿意让一支笔伴她永生。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只有笔墨书写、纸张承载的美与爱,才最令人感动,令人心疼。
如果我爱你,我会用我最漂亮的文字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