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为寡妇立贞洁牌坊的时代已经相当遥远了,这样的风俗不会再出现在如今的社会中了。但是,精神上的贞洁牌坊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洪流流走,依然还停留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近期的林生斌人设翻车事件就是这种思想毒瘤在作祟。4年前因为保姆纵火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一夜之间成了一个悲伤的代名词。人们在为他惋惜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期待,就是期待这个男人能一直保持这个悲伤的角色,大家在他站起来重新做生意时纷纷慷慨解囊,因为同情照顾他的生意。看上去非常地美好和正能量,其实也不乏扭曲的倾向。人们在心中似乎觉得我可以帮你,但你要成为一个为不能再结婚生子的人,你不能过的看上去儿女健全家庭幸福,比那些心里有贞洁牌坊的人过的还幸福。与其说人们在帮助林生斌,不如说人们给自己的心里树了一个贞洁牌坊,建立了一个高高的道德标杆。用这个标准来绑架林生斌让他维持悲惨的形像,维持不能从丧失亲人中的悲伤中出来的男人,更不能活得那么张扬。如果一旦重新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那个贞洁牌坊和道德标杆就轰然倒塌。这怎么可以!于是自媒体开始要肃清这个打破自己美好想像的人,开始编辑一些离奇的故事,比如阴谋论:林生斌和保姆串通一起做了这个惊天大案,甚至都和保姆有孩子了。如果这个版本是真的,那么就是说明当时办案的警察的失职,还有就是一个有关爱情的故事保姆爱林生斌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自私论:林生斌拿到赔偿款后没有分给亡妻的家人,亡妻的家人也出来控诉林生斌的不仁。这个版本不禁让人想那前四年这些家人干什么去了,那个时候没有拿到钱为什么不去控诉?薄情论:开始去人肉林是什么时候结婚的,出现的版本也非常的多样化,有人说现在的妻子以前是隐形的小三;有人说在事故后的第一年就结婚了;有说现在的孩子是二胎的。大有不把林生斌踩死,不把林生斌的“罪状”砸实就誓不罢休的劲头。这个版本就更不明白依据在哪里,也没有看到过有哪个法律规定一个人丧妻后多长时间内结婚才算是“好人”。
并不是每个曾经帮助过林生斌的人都有这样的反应。那究竟林生斌再婚和有了孩子触痛了哪些人的神经呢?那些装着非常高的道德标准的人,也叫做内心父母比较严格的人。怎么理解呢?这些人在童年期的养育人是个要求非常苛刻的人,对于他们给到非常多的否定和评判,这些评判当时听到后会很难过,但同时也会在内心去认同,这样认同的结果是内心总是有个声音在告诉他自己你不够好,不够符合道德。有这样认知的人总是会把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满投射给他人,对身边的人或事要求苛刻(对自己在意识里会去放松,但是潜意识里会不断地嫌弃自己)。那些要求林生斌做到的事情这些人是没有办法自己做到的,所以就把一又眼睛盯在林生斌的身上。但是,如果林生斌一生都按着他们的期待活下去,那自己这个批评的欲望又怎么能得到满足呢?所以说其实大家都在内心深处期盼着林生斌能翻车,如今真的“翻车”了,很多人都像被打鸡血一样,开始揣测开始批评开始诋毁无所不用其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以圣人的姿态指点着林生斌的人生,甚至想指点4年前的事情都能按着自己的想像去发生。
讨伐林生斌的人里更不乏那些想因此而赚一笔的人,他们林生斌是谁不重要,事实是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得到些什么利益。噱头一定要博人眼球,至于尊重他人那不关我事儿。
所以在当下自媒体自由的情况下,我们对于每条新闻都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都站在一个更高的、尊重生命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人、祝福每一个人。带着觉察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我们去做慈善是为了什么?去帮助他人的动机是什么?这些轻易给到他人的标准自己能做到吗?一个社会里充满了祝福和充满了批评带来的能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希望自己的人生被祝福的人,就先去祝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