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花白的头发,左肩上扛着一个硕大的双肩包,看上去包很沉,她下意识地向右倾斜着身体,努力用左手拽住双肩包的背带,在人头攒动的大厅挤来挤去,右手紧紧握着一个牛皮纸的袋子,似乎在寻找什么。跟在她后面的是一个魁梧高大的年轻人,拉着一个滚轮拉杆箱。
他环视四周,目光定格在西南角那群叽叽喳喳的志愿者女同学的身上。尽管他的个头足有一米七五,但他的视线还是时不时被熙来攘往的人头挡住了。他一边紧跟老者的步伐,一边伸长脖子向西南角那群欢乐的女孩张望,脖子伸地跟长颈鹿一样。
“贝贝,快来,快来,交档案在这里!”老者向落在后面好大一截的年轻人招手。年轻人这才扭正脖子,快走几步,走到老者的跟前。只见老者慢慢拨开人群,挤到工作人员的桌前,递上手上的牛皮袋子,说:“这是我孙子的档案!”
正在低头记录的小姑娘听到声音,倏地抬起头,看着老者,一脸的惊讶。没等小姑娘开口,老者解释道:“我孙子的档案,他爸妈出差今天来不及赶回来,我跟他来报到,他爸妈明天再来。”
小姑娘这才听明白,问:“你孙子呢?让他自己来!
”老者扭过头来,对后面的年轻人说:“贝贝,快来,老师叫你!”
交完档案,年轻人跟老者轻声嘟囔了几句,然后向问询处走去。工作台前有几个人中年人在排队,他随即跟排在后面,大概十几分钟的样子,就排到了,年轻人问:“宿舍有空调吗?”
一个短发阿姨说:“如果同宿舍四个同学都同意,可以帮你们装,但电费得平摊。”
“要是有人不同意就装不成了?”年轻人问。
“原则上是这样的,要是真有人不想装,也可以通过换宿舍解决嘛!”短发阿姨。
年轻人挠挠头,思索了片刻,自言自语道:“这么麻烦啊!”
这是昨天迎新生现场的场景,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这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者吸引了我的目光。
年复一年熟悉的场景,年复一年不同的人和事,勾起了那些年、那些耳熟能详的记忆。
2
那是千禧之年的九月,我们带着“跨世纪大学生”的标签,和今天的他们一样,怀着忐忑而无比激动的心情踏入了大学校园。那是第一次跟随父亲坐火车到离家几百公里的城市。
学校所在的城市位于长江以北,宿舍里都装了暖气。对于生在中原却因处于淮河以南,即使冰天雪地只能以火炉取暖的我来说,觉得有暖气真是天大的好事。冬天再冷,也不用缩手缩脚,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宿舍吃零食、写作业、听音乐,想想都觉得美翻了。
在热心学长的引领下,我和父亲领了被褥到了宿舍楼。听学长说,这是个老的研究生楼,暑假翻新装修的。外墙是淡黄色的墙体,每层楼有红色的条形区域以示间隔。顺着楼梯拾级而上,爬到五楼,到了北面的宿舍。印入眼帘的是六张并排放一起的书桌,靠墙的两边共放了三张床,上下铺的,正好可以住六个人。阳台区域是独立卫生间、洗手台,六个小衣柜,分两层累在一起。
父亲赞叹道:“这条件很好啊!”我点点头,表示默许。我也发自内心地对这样的起居条件很满意。
从窗户往下看,偌大的环形塑胶跑道特别抢眼。这的确让我兴奋了好久,跑步锻炼抬足下楼分分钟钟的事情。后来的四年,塑胶运动场给我留下很多深刻的记忆。晚上跑步,早上绕圈听VOA,闲时三五好友盘腿而坐聊天休息。
那天父亲离开的时候,我送到学校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啪嗒啪嗒掉下来了。那一刻,我感受不到一丁儿上大学的兴奋与激动,不谙世事的小心脏溢满了对未知生活的恐惧和不安,还有独自面对一切的迷惘与彷徨。
下午,在开往市区的班车点,看着班车缓缓开启,早上报到时欢天喜地的女孩们悄悄转过身,擦拭着眼中噙着的泪水。此时此刻的她们,又何尝不是当初的我!
我们都以为翅膀硬了可以展翅飞翔,当真的被松开手,让我们飞的时候,又觉得世界太大,反而没有了方向。
3
那年的金融危机几乎让所有的行业都萧条疲惫,唯一没有摧毁的是那股激动万心的急于上大学的热情。我也逐渐忘记了千禧之年的离别之痛,开学的前一周就投入了迎接新生准备工作的抗战中。布置迎新会场、张罗家长会、挑选班级负责人、准备军训动员等等,忙得昏天黑地,半夜时时会惊醒,想到哪个环节没考虑到,就一夜无眠。
新生报到的那天,应付学生和家长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特难“搞”的,纵使说得口吐白沫,“搞爷们”依然不依不挠,那架势犹如驰骋乡野的泼妇,两手叉腰,伸长脖子,辩驳加质问地语气:人家学校怎么有,你们这破地啥都没有;人家学校服务多好,开学前好几天半夜也有车接。
一位来自西南某城的美女家长,因为宿舍没空调,赖在咨询服务台不肯走,和工作人员理论。
孩子在学校没空调,夏天怎么能睡着?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连空调都没有,什么破学校?
我自己装一个,自己出钱还不行?
哪是交钱让孩子来读书,简直是来受罪?
她拽着服务台小姑娘的手,不肯放,坚持一定要找管事的领导问个究竟。管事的领导来了,一句话让美女家长怒气冲天,仍无言以对。
管事的领导说:“你觉得哪个学校好你可以去那!”
时光的车轮在高科技的驱赶下飞速运转,学校像一个拼命奔跑的孩子。在信息和高科技的驱赶下努力奔跑,尽管有时会一阵小跑、一阵停歇,一阵喘息、一阵小憩,但它始终在跑,它咬紧牙关,进行摧枯拉朽地革新。
多媒体教学、校园WIFI、共享单车、可视化校园、VR实景展示、慕课等等,在如今的校园已经不再稀奇。
曾经的家长为孩子上大学“要不要配电脑”而纠结,如今电脑、手机是标配;
曾经的宿舍为“让不让学生拉网线”争论不休,如今是常态;
曾经的校园为“11点以后要不要熄灯”进行唇枪舌战,如今宿舍常明是惯例;
曾经的宿舍再热顶多装个头顶装小风扇,如今空调很流行……
天变了,臭氧层薄了;地变了,雾霾多了;人变了,更会为自己提供便利了。
不变的是一颗悬在空中永远担忧的心。当拥挤的人流涌向报到现场的时候,时有年迈老者扛着大包小包陪伴的身影,当回城的车辆即将驶出校园的时候,依稀看到的是千叮咛万嘱咐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