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是日更365天,适合停下来回顾一下这一年来的学习情况。
前4个月(2021.5-2021.9),主要的学习内容有三项:1. 奖赏依赖的学习系统的神经环路;2. 纹状体功能性研究;3. 曾国藩全集的阅读。基于前两项的持续学习,让我对这两个领域建立了宏观的认识,摸清楚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哪些是重要的工作,开创者,领军人物分别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以及领域最前沿的认知边界在哪里。基于这些知识,使我具备了评价一项工作对于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的宏观视角。更为重要的是,启发我找到了讲述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角度。应该说,这段时间系列性的文献阅读,给我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而持续阅读曾国藩的经历,应该说为自己保持日更的行动注入了内在的动力,它起到了精神榜样的作用。
接下来的4个月(2021.9-2022.1),学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1. 系统梳理了lOFC研究领域从最早期到最近的发展历程;2. 总结了不少关于科研的个人感想;3. 读完《高手》一书;4. 读完《元认知》;5. 读完Innovation Generation: How to Produce Creative and Useful Scientific Ideas;6. 读完Writing science。在系统梳理lOFC研究领域的文献的过程中,一方面让我对整个领域有了全盘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意外地发现lOFC领域和奖赏依赖的学习领域,以及goal-directed behaviors这些研究领域在很多地方发生了交汇,在这个过程中欣喜地意识到以前掌握的不同研究领域原来是可以编织成一个更大的知识网络的,而且在有些地方还能够互相启发。在那一刻,认知上是很愉悦的。读《高手》这本书,有点消遣的意味,开始只是比较好奇,作者号称用“理工科思维去看世界”的。万维钢优于国内写手的地方在于他具备广泛阅读国外最新的基于研究所写的书籍的能力,加之他是搞物理研究出身的,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所以第一阅读体会是有理有据,理性的光芒不断溢出。不少的观念还是挺有启发性的。不过,讲起来,他的书仍然属于转述,综合国外书籍中的观点的性质,鲜有作者自己原创的想法,且都是由单篇文章构成,不成系统。虽然阅读时会收获获得真知灼见的快乐,但是读完之后却觉得作者有几分炫智的体质,于实践却较为疏离。我现在只记得读《元认知》这本书时体会不是很好,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本身的写作不够直白。不过,至少把元认知这种人类特有的极其重要的功能的概念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不能说毫无收获吧(2021-10-27《元认知》—— 做自己的主导者 - 简书 (jianshu.com))。Innovation Generation是一本讨论科学创新的书。归结起来,作者认为科学创新的核心是要跳出固定的思维框架,方法包括建立多元化的思维框架,类比,侧向思考,头脑风暴等(2021-11-29How to produce innovation in science? A summary - 简书 (jianshu.com))。总体看来,这本书的讨论是富有启发性的,若能够朝着书中介绍的方向持续努力,培养相应的能力,做出有创新性的科研应该只是迟早的问题。另外,此书不仅适用于科研,我认为对于那些想在工作中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来说,也是一本不错的读物。Writing science是一本讨论科学写作(论文或基金)的书,当时读得是很认真的(时间跨度51天),收获很大。它既讨论了论文写作的战略问题,又涉及了英文写作的用词造句的细节问题,让我具备了一套评价论文写作优劣的标准和框架,还对如何在论文中讲好一个故事这个问题上给了我重大的启发(2022-01-21一套评价科学论文写作之优劣的框架模型 - 简书 (jianshu.com))。
接下来的4个月(2022.2-2022.5),学习和总结的内容包括这几部分:1. 写了不少关于科研的各个环节的深入思考;2. 整理了过往研究中报道损毁一个脑区从而提高学习能力的相关文献,了解到领域中存在的几种可能的解释;3. 读完《思考力》;4. 读完《高维度思考法》;5. 浏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6. 读完《类比思维》;7. 读完《这样读书就够了》;8. 读完《学会提问》;9. 浏览《我的命运我做主》;10. 浏览《跨越式成长》;11. 读完《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自认为关于科研的各种问题的反思的文章,写得还是很用心的,对于从事科研的人员,相信是可供一览的,或多或少总会有点启发。系统整理以往的研究中报道损伤一个脑区从而提高学习能力的文献,为我组织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我认为如果可以成功地从相互抑制相互竞争的角度讲述一个故事,那么论文的新颖性就会非常突出。《思考力》一书的作者是一线的科研人员(东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作者在书中仔细地描述了研究过程中如何寻找科学问题,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的具体过程,读起来很亲切,跟我原有的认识有很高的重合,有些细节也富有启发性,对于科研人员,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2022-03-08《思考力》一书小结 - 简书 (jianshu.com))。《高维度思考法》(2022-03-21《高维度思考法》一书小结 - 简书 (jianshu.com))和《类比思维》(2022-04-05《类比思维》一书小结 - 简书 (jianshu.com))都是细谷功写的,前者是新作,后者原版出版于2010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思考的深度和组织能力都存在显著的提高。最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作者极其善于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示出来,我很喜欢这种表述的技巧,很高明。今后可以尝试学习和借鉴一下。在《高维度思考法》一书中,作者提出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的未知变成已知的未知。进一步,他将未知分解为事实和解释两部分。提出问题首选需要扫除对于事实的无知,然后再扫除对于解释的无知。作者提出了三种上位思维的方法,用于扫除关于解释的无知(2022-03-19通过上位思维发现问题的3种途径 - 简书 (jianshu.com))。在《类比思维》一书中,作者总结了发现并提出惊人类比的关键步骤:概念化,抽象化,联想。我觉得还应该加上多样化思维这个前提。总体来说,这两本书讨论的内容都很有启发性,值得推荐。《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也带给我几点实在的启示,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存在凑数的嫌疑,整体来看还是值得推荐的(2022-04-14读《这样读书就够了》的几点收获 - 简书 (jianshu.com))。《我的命运我做主》(2022-04-24王志纲谈人生规划 - 简书 (jianshu.com))和《跨越式成长》(2022-05-02《跨越式成长》——关于职业转换的故事 - 简书 (jianshu.com))这两本书我是花了几个小时快速浏览完,讨论的是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转换的问题,应该说在一些方面还是有启发性的。《学会提问》(2022-04-30何谓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一书小结 - 简书 (jianshu.com))这本书读得比较仔细,帮助我建立了一套批判性思维的框架,我很喜欢,确实是名家手笔,清晰,简洁,易懂。《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一书(2022-05-28阅读《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一书最主要的收获 - 简书 (jianshu.com)),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套概念与框架,以及一套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比如,作者用控制论中超稳定系统的框架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年来超稳定社会结构的特性),作者把它打磨得通俗易懂,确实是一部用心写出来的好书(其实是作者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不可谓不用心啊)。这是一本关于控制论的优秀的科普著作和一本讨论科学方法论的富有见地书籍。可以看出,居家封闭这两个月,读的书也比以前多了。
从以上的回顾和总结可以看出,这一年的日更于我而言有几大好处:1. 在学术上,我系统地梳理了4个研究领域的系列工作,为我如何定位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3种思路或框架;2. 关于科研,我反思和总结了科研相关的各种问题,使得自己对于如何做出好的科研工作的认识更加清晰,为今后选择怎么的科研道路廓清了迷雾;3. 认真地学习了如何写作科研论文,这是在夯实在学术界生存的基本功;4. 读完至少13本书,在如何思考,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创新,如何提问等方面,收获了不少新的认知。
现在看来,日更至少有如下几个好处:1. 促使自己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2. 帮助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3. 有助于自己耐下性子去系统的读书。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日更这件事存在可见的价值,值得坚持下去。虽然有时候会感到有点累。
不过,日更也有一些天然的不足之处。1. 首当其冲的是,每天要写一篇东西,意味着绝大多数时候不可能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考虑到这个弊端,今后在日更之外,计划每隔一段时间(比如1-2个月),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精心打磨一篇文章,以组织零碎的知识和认知;2. 日更,要使其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应当有大计划,做系统性的学习,不能单兵作战,打一枪换一个阵地;3. 日更,应该做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优化方法优化方向,最大化其学习效益。
(先写这么多吧,困得不行了,先睡了,明天再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