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007不写就出局,写作成了意识中的一件重要事情。在我的影响下,老婆也时不时的拿起笔,记录她的所思所想。事实上,她已经成了我的编外007战友了。
这次推荐老婆的文章《用处理艺术的方式处理一般课程的讲解》,请战友点评,让她也感受一下007战友相互点评的氛围,进一步增添写作的兴趣。
用处理艺术的方式处理一般课程的讲解
刚从老公爱听的《罗辑思维》栏目,听到了一个男人介绍莫扎特的音乐作风的栏目,这个男主持人的语速有点像是《秦朔朋友圈》中秦朔的声音,不算悦耳,带着点讲财经新闻的那种和时间赛跑的感觉,好像稍微慢点就影响到了众多经济信息的竞相传递一样,很有压迫感,顿时不想听这个节目了。
谈莫扎特,应该归之于谈艺术的范畴了吧。艺术之所以能和人的感情产生共鸣,恐怕不是在和时间赛跑,而是平淡之处亦有曲折,能让人细细品味,仔细推敲。
再联想到平时上课,总觉得自己有时是备课太潦草,有时是讲课缺乏激情,更多的是一种完成教学安排的紧迫感趋使着,而渐渐失去从容。
另外课程教材的编写本身缺了一种艺术的美感。
犹记得2006年最认真的考司法考试的那一年,看着那么厚的书籍资料,背着法条,发现真的是缺乏耐心。心想,如果教材能编的像小说一样好看就行了。
是啊,为什么教材不能编的和小说一样好看呢?小说里有悬念,有冲突还有主题思想。而教材则是一个个理论的枯燥描述。
当然,正如同我比较喜欢通过小说来洞悉人情世故一样,有些人比较喜欢哲学、有些人比较喜欢音乐......
如果学生能通过故事化的语言去看教材的话,不是比较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吗?
但是,从教材的实际编写来看,多数都是从网上找到资料,粘贴复制完成,编完后自己都不忍瞩目。
所学的教材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张千帆教授所编写的《宪法学导论》,书中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结晶。张教授用比较朴素的语言去提出一个个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并且用法学的最浅显的理论来揭示出最深刻的问题。读起来不是刻板的概论、定义、特点等内容,而是真的如同看一本纪实小说一样,让人不知不觉间深入思考下去。
我觉得这样的教材才是我想看到的,也是如同我一样的多数学生所愿意接受的知识传递吧。
再说的讲课这件事情,如果在讲课是一味的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去灌输的话,岂不也是很难引导学生去思考?
有一个同事,讲《刑法》时,就拿一个案例去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这既考验了老师的基础理论功底,也检验了老师对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方法可以值得一试。
但是,最主要的是要克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用处理艺术的手法去处理教学内容,才是真的需要急切落实的,否则,慕课一旦开始实施,没有能吸引学生的方式去教学,恐怕自己也难逃下岗之路,或已经形成实际下岗的心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