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周近来下班后常陪身怀六甲的妻子散步。
办公室闲聊时,小周曾多次表达过一个观点:“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一来,感觉现在路上孕妇多了很多啊!”
起初不太在意,几次后,引起了大家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早在四个月之前,从未听其由此类感叹。
那问题来了,怎么短短数月之间冒出来这么多的孕妇呢?
虽然二胎开放后,确有更多人选择为家庭增添成员,但身边短期内孕妇人数剧增,显然有违常识。
那既然外部条件不成立,问题就应该出在主观上。
这有点类似下面这种情况:
如果一个年轻的女性,穿着一套黑色连衣裙,去参加一个150人左右的晚会。
在活动期间发现了10个人与她撞衫,心情糟透了,自己嫣然成了晚会工作人员了。
那这个比例在她看来就不会是1/15,而是1/10,甚至更高。
001
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
大脑会根据我们的已有认知和周遭情况,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对客观事实进行筛选。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升认知效率、减少精力消耗。
但遗憾的是,如果我们任由其这样发展下去,只接受同类型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想固化和偏见。
雷曼兄弟公司曾经是美国第四大投行,《商业周刊》评出的2000年最佳投资银行,整体调研实力高居《机构投资者》排名榜首。
就是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拥有百年历史的明星企业,在2008年宣布破产了。
在此之前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雷曼兄弟公司聘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来给他们下诊断、提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这家咨询公司给雷曼兄弟公司的所有高管汇报了他们的调查结果以及建议。
咨询公司得出的结论是:在不久的将来,有几家银行会消失。雷曼兄弟的老板理查德 · 福尔德表示这个推测不错。
但是咨询师接下来的话却遭到了福尔德的强烈反对: “ 雷曼兄弟公司如果还执行现在的经营策略,给大量客户放款的话,未来将会出现亏损 ” 。
这个咨询师的潜台词可能是 “ 雷曼兄弟公司如果不悬崖勒马的话,很可能就会被列入即将消失的行列 ” 。
尽管咨询师说得很含蓄,福尔德和他的同事们还是对这个结论很排斥,做出了他们今生最后悔的决定:
“ 这完全不可能,我们这个公司一百多年了,这个预测简直是太离谱了!你们这种咨询公司太不靠谱,多谢你来这儿给我们提供建议,但是我们是不会付你钱的 ” 。
这可能是雷曼兄弟公司犯过的最大的一个错误了,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因为很快地,这家投行公司就倒闭了。
首先能带领团队把雷曼兄弟公司做成美国第四大投行的福尔德一定不是个蠢人,可为什么会做出连我们都觉得愚蠢的决定呢?
可能就是被公司已有的战略框架和固有的思维方式给绑架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大公司在战略转型期选择更换CEO的原因之一。
倒不是新的首席执行官一定更加优秀,而是他们相对于原有的管理者思想更加开放,不会束手束脚、裹足前行。
英特尔1985年面临的公司危机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证:
1985年,英特尔在存储器芯片市场,被日本厂商靠着价格战挤压的步履维艰。
格鲁夫在他1996年出版管理书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我望着窗外远处大美洲主题公园里旋转着的摩天轮,转向摩尔问:“如果我们下台了,公司再任命一个新CEO,你觉得他会怎么办?”
摩尔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
我呆呆地注视着他,然后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结果这次痛苦的理性的决策,使得英特尔重新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特尔从386微处理器开始迎来了之后几十年的辉煌。
摆脱思维框架的局限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我想正是因为如此,带领英特尔一次次突破战略思维困局的格鲁夫,才被乔布斯奉为偶像吧!
002
同样,我们要获得持续、快速的成长就必须把自己推出舒适区、破除思维框架的局限。
但下面这两个方面的压力将使你倍感痛苦:
||外部压力
这个世界是有排他性的,人们面临与群体思想向左的观点时,为确保群体利益会不由自主的向异己者施加压力。
阿尔·米汗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就是饰演一个思想开放、试图破除固有的刻板思维的角色,多次尝试的结果却是不断被身边的师生排挤、取笑,甚至被多次赶出教室。
这其实是思想层次不对等的一种体现。
||自身的压力
我们大脑有维护自身的正确性和统一性的倾向。
面对不同的问题自圆其说是能让自己保持愉悦的,而承认事实的自我否定却会带来短暂的痛苦。
选择舒适、”趋利避害“是人的生存本能,那么破除思维框架就是一个反人性的行为。
比如你的领导在开会时说着说着,突然大发雷霆,如果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动怒。
他很可能会说是公司效益不好、员工不服从管理等,但真正的原因有可能只是员工在发言的过程中触及了他的个人利益。
《头脑里的大象》这本书有句很有启发性的话:
一个面具戴久了,就会变成你的脸的一部分。
有些谎言说着说着自己也就信了。
003
正是因为不断突破自我的思维框架面临着重重阻碍,那些真正践行并做到者,才能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和人群的佼佼者。
如果你愿意选择这条“痛苦”成长之路,下面这些也许可能帮到你:
1、不要轻易相信自己
当遇到问题是,头脑中跑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都是在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诠释问题的结果。
比如你手里有锤子、斧子、扳手、钳子等工具。
因为平时用锤子的情形比较多,就用顺手了,那么问题出现时,你的第一反应就会是用锤子砸。
所以保持对自我的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瞬间的直觉判断。
在质疑中接纳、在接纳后质疑。
2、学会给思想留白
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的大脑放个假,不需要刻意定主题,让思想漫无目的的游走。
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他曾试图把所有元素整理成一个合理的排列方式,苦思冥想了好几个通宵,还是一无所获。
直到累晕过去,他突然在梦里看见一份表格,所有元素都各归其位,元素周期表就这样诞生了。
这就像设计中的“留白”一样,给自己的思想留有假象的余地。
3、主动为思想创造碰撞的机会
日本著名设计师曾说过:
“ 自己 ” 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打破自己的思维框架的束缚,有时需要借助外力。
而这个外力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单项的可以是阅读、音频、演讲。但效果最好的应该是双向的交流。
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与段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流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反馈。
面对复杂的世界,证据从来都不缺乏,关键是思维框架让我们只会选择那些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信息。
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冲突,其实背后是两个不同的思维框架的不同。
比如面对天空的白云,你说像兔子,他说像匹马,那到底是谁对谁错呢?
事物本身没有变,区别就在于解读它们的思维框架。
当然我们不能一边享受它带来的高效,一边又全力否定它的弊端,这显然不妥。
但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思想调整。
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将自己的思维框架不断的进行升级迭代,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外部竞争。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期待能收获您的建议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