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百鸟朝凤,不知道为什么放了两三年的片子,今天才上。我去看,不是因为吴天明导演的逝世,不是因为方励苦求排片的那一跪,而是为了安抚最近躁动不安,心乱如麻的情绪,为了缅怀消失在物是人非的过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焦三爷”,每个人都是“游天鸣”。为了心中不灭的火,去执着,去守护,仅存于人们心底记忆的文化之根。就像“焦三爷”说的,不是每个人都配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人品德行是首位。也不是每个人都配学这首曲子,人品,艺品都要拿出手。
时间洪流冲垮了人们的记忆,只剩下无奈和心酸。
剧中的蒲扇,牛皮纸伞,和那许久未见的收音机,是陪伴多少人童年的美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洗刷,已经慢慢没有了那以往的光泽,那是老一辈的记忆。也是我们都难以理解的精神寄托。也许,在没有光的夜晚,萤火虫就是星星。
唢呐,作为一种乐器,古以有之,很多人都不懂,我记忆中见过。以前的丧葬嫁娶都离不开它,它只要一响,每个人都知道在干什么。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把这门技艺忘了,那原本可是八百里秦川里,三千懒汉高亢吼起的秦腔。西北这块黄河绵延的大地上,也只有唢呐这种乐器,符合孕育万千生命的黄土汉子的气度与心声。
最难的是作为民间艺人,永远都仅是传承,只能凭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积淀,文化精髓。作为非物质文化,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寄托和慰藉。“焦三爷”在临死时,也不忘给“天鸣”嘱托,传承,保护。“天鸣”在好多次可以选择时,还记着当着师傅的面,虔诚发过的誓。“焦三爷”是那些奄奄一息的民间艺人,“天鸣”是手足无措的传承者。迷惘,无助,正是这辈人的哀歌。
一部文艺片,唤醒的是一批人,勾起的是一辈人的回忆。一部文艺片,没有卖力的宣传,只有满满的口碑。也许,他们不求卖座,不求赚钱,只为在金元所左右的电影商海里,激起一朵浪花。哪怕只是一丝涟漪,只求志同者、道合者,为之高歌,为之狂舞。不想让仅存且快要消失的文化,成为我们这代人记忆的挽歌。不要让百鸟朝凤成为为匠心者的哀鸣。
看过才知道,什么是匠心。
一把蒲扇一轮秋,凤凰涅槃自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