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文图
彩陶的发现不足百年时间,却贯穿上下五千年历史。彩陶文化类型的发掘,并渐成一门显学,只是现当代的事。在一百多年前,彩陶应该说是比较司空见惯的物件,而且它也不像现在这样叫做彩陶,而是叫瓮子或罐子,俗称陶罐。人们也知道它是古人烧制的器皿。
近代人垦荒植田,大兴土木,修建房屋时,常常无意间发现深埋于地下的陶罐出土。以前并没有多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有的会被看重加以收藏,有的则被丢弃在了一旁,仿佛从地下翻了个身,多少年,又继续浑然沉睡在土里;可以再睡几千年。
实际上,古墓葬群的发掘是考古学研究的一把钥匙,开启了文明史的大门。在古墓葬的附近,一般都会有古人居住的营地,很多是伴随着古墓葬群的发现,古人遗骸身边出土的彩陶,人们盛放在陶器里,同时发现了早已碳化了的五谷颗粒残留。
考古学家对于古代历史的实证研究,很多往往就是通过古墓葬的发掘来进行与完成的。在临夏州彩陶馆、康乐县博物馆、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东乡县博物馆都有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陈列和展示。
广河县半山文化遗址陈列的发掘出土复原的古墓葬中,年代久远的当属距今近千年的金代墓葬。时人的建筑结构技巧,砖雕手艺,还有陶罐的工艺等陪葬品。后人在墓室的砖雕纹饰图案上看到了临夏最早的一块砖雕,以及临夏最早的一朵牡丹。
尽管如此,古人烧制彩陶的初衷,并非是用来做陪葬品或祭祀的神器。尽管陶器抽象派的造型以及外表纹饰,各种各样的图案与符号,像是无声的密码,向人们展示着的谶语,至今仍然是学界研究所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未知领域,但是它们确实是用来盛放饮食的器皿。它们之所以在墓葬中被发现居多,是因为保存完整,同时也因为在古人看来,陶器是贵重的物品,古人认为人死后也有生命的延续,于是用陶器盛放了粮食作物和水。
这是爱的供养,或许也正是一条线索,开启人类的生命之门。
为什么在古墓葬群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制品?它们是宗教仪式中的祭祀用品,还是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如果陪葬品,是一种墓葬者身份的象征,那么古墓葬的主人是谁呢?……一系列未卜的谜团,对于前生后世的种种解读,伴随着考古学家的发现而展开。
根据墓葬物品来推断当时的社会形态,如墓中主人平躺仰卧的男子,可见高大挺拔的身躯以及小鸟依人侧卧在他身旁的女子,由此推断得出,当时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说明了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年代,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见证。即使这种时间过程历经了很漫长的时间,而这种结果却让人能够一目了然,远古的社会形制及人际关系,就那么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相对于居家常备的其他生活用品,历经部落冲突征伐,迁徙游走,那些随行携带的陶器在长途跋涉中,难免因磕碰而破碎,而深埋在地下的陶器免遭颠沛流离的损失得以幸存下来。
彩陶是家的象征,盛满了人间挚爱。
在临夏馆藏的彩陶真品中,当代画家试图通过艺术想象设计,模拟出古代先民制作陶器的劳动场景,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态圈,男有分女有责的劳动分工协作的社会雏形,男子们集体外出狩猎,采伐生产,女子在营地留守,在哺育孩子,烹饪家务活的间隙,手工塑造制作淘坯。由此推断,后世所见的彩陶作品中,很多是出自于心灵手巧的女性之手。
古人手工泥塑制作的彩陶,主要有早期的条筑法和后期的盘筑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泥胚子成形后搁置窑中烧制,陶器的材质及色泽,有点像现在人们常见的红砖。它却比红砖的质地更为细腻瓷实,它的透气性与保湿性比红砖要高得多。食物放置其中,暑伏季节,可数日不变质。保鲜贮存的这种功能有点像紫砂壶;敲之,瓮体似乎铮铮铁骨,发出金属之音。
受高古陶器的启蒙,随后青铜器的发端,直到汉唐瓷器形成。中国彩陶文化参与华夏文明的发展始终。1973年,郭沫若先生写下的《颂陶》名篇,成为吟咏彩陶文化的开篇之作。
《西江月·颂陶》
郭沫若
土是有生之母
陶为人所化生
陶人与土配成双
天地阴阳酝酿
水火木金协调
宫商角征交响
汇成陶海叹汪洋
真是森罗万象
虽说叫彩陶,可它只有赭红色的器型,表面绘制以黑色的饰纹图案,这两种基础颜色为主。它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彩陶,我想可能是相对于黑陶而言。可想而知的是古时候,相对拙朴简约的古人,以及旧石器时代色彩的贫乏,彩陶当是象征着时人奢侈的家当物品了。
临夏彩陶造型古拙,色彩单纯,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依然如故,美丽如初,在人们的心目中娇艳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