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有机会说话,让孩子们把话说完。”这就是宝继英导师面对孩子话题时,一直都在强调的话。
宝老师不仅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简快课堂上,面对不太愿意举手的孩子们,她一次次地鼓励他们,而孩子们的回答,真的让我们这些做爸爸妈妈的人眼前一亮。
真的,当我们放下我们做父母的架子,臣服于孩子们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得有智慧。
当然,最智慧的,还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她们可能不懂太多心理学,但是,她们把孩子送到了课堂上,或者,一起出现在了课堂上。不要觉得孩子们啥都不懂,也不要觉得简快心理学只是爸爸妈妈的事。这门学问,适合于任何人。
与父母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系统的关系……芸芸众生,谁能够逃得开这层层关系?谁又敢说不学习就能轻松自如地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太多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更多的来自后天的习得和培养。
简快课堂上的提问,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次问话。因为,在导师的眼里,你的问题具不具备代表性,你的问题严不严重,需要不需要做个案呈现,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像宝继英老师这样的高级简快导师,精神心理问题的专家,如果线下单独做个案,我猜测,应该是一个小时几千元的价位吧?
所以,四天的时间,面对顺手拈来的大量的个案呈现,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相对于4000元的一个收费,正如一个女学员说的,“感觉非常值!”
她非常幸运,宝老师帮她做了个案,解决了她的困惑。因为爸爸妈妈重男轻女长期积累了太多怨恨,因为怨恨又一直让自己的人生无法轻松快乐……做完个案后,她终于释怀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
一个女孩说: “希望爸爸妈妈允许我们自己开自己的车,去经历自己该经历的风雨,经历自己该经历的彩虹”。
听到了吗?这就是来自孩子的呼唤,来自孩子们的呐喊。我们做爸爸妈妈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要么是无视孩子的正当的心理需求,要么是过度保护过度担心,走向了两个极端。对于孩子来说,都不公平。
今天的课堂上宝继英老师通过个案,在欢笑中将大人与孩子的关系娓娓道来,并且说告诉在场的家人们——“家庭是温暖的港湾,也是受伤害的场所。让孩子去做想做的,去自己建立安全意识,小的磕碰是需要经历的,但必须要明白什么是伤害”。
一个大男孩的分享:
1.做孩子的,要活得“自私”点,跟爸爸妈妈距离感一点,不要太近。
不要去干涉爸爸妈妈的事,接受他们真实的样子。婚姻是她们的事,她们自己要修的功课,与我无关。
这里的“自私”,恰恰就是一种界限感,不卷入爸爸妈妈的战斗里,不做裁判,也不做同盟军,避免一起掉入爸爸妈妈的情绪里。
你爱父母是一回事,但是父母间的夫妻关系不是你能左右的。
2. 我就是我,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不能错位,我们不能做父母的爸爸妈妈,我们也做不了;父母也不能做孩子们的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化转嫁给孩子们,这,不公平。
简快学问: 什么是界限?界限就是你知道你在做什么,我知道我在做什么。界限清晰的人,他会有很好的选择能力,因为他知道什么东西是他该做的,什么不是。
3.我要做我,与父母无关;我要做我,与孩子无关。
每个人都只能负责自己的人生,父母怎么说,是她们的事;我们怎么活,是我们的事。我们不是为了爸爸妈妈活着,也不是为了孩子活着,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要活出属于自己的富足快乐的人生。
4.我要比父母牛。
狭义和通俗的理解通常都是世俗意义上的金钱的成功。事实上,只要爸爸妈妈活出来,孩子就没问题。爸爸妈妈的快乐,孩子感觉得到。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他就具备了内在的力量感,他更有能力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
什么房子啊,车子啊,地位啊,权势啊……这些真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哪怕他是一个乞丐,他一样有快乐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敢说自己比孩子还智慧?
就如前天傍晚时我接到的一个求助电话。
上初中的儿子休学两年了,妈妈的心理学知识一听就知道所知甚少,孩子目前又拒绝求助沟通,妈妈非常想拿到一个方法,让儿子康复,因为马上要入学了。我建议她进郁金香家属群里学习,她有点不理解,说自己说的话,儿子根本不愿意听。
我告诉她,“抑郁症的康复,没有捷径,没有灵丹妙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
我反问她:“你的话专业吗?没有专业的解读,你的话能让他感觉入耳吗?能让他有收获吗?你不学习,能力哪里来?你又如何好好陪伴儿子?儿子又不接受我们志愿者,我们无法直接跟他沟通,怎么办?难道让他自生自灭吗?”
后来,她同意我拉她进家属群里学习。只要求孩子学习,自己拒绝学习成长,这是做爸爸妈妈的失职。
每一个父母都是拿她熟悉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然而,“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
家庭里,没有对错,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夫妻关系,也适用于亲子关系。
在一篇文章《孩子呈现,父母的人生》里谈到孩子的话题:孩子的品行根源是家庭教育。
①撒谎”源自于真相不被接纳;
②自我”源自于家庭以孩子为中心;
③逃家”源自于孩子的内心得不到温暖;
④沉默”源自于父母无视孩子的需要;
⑤怯懦”源自于父母的强势;
⑥自卑”源自于否定、打击式的教育;
⑦对抗激烈”源自于压抑的太狠。
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这些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做?
宝老师还分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当发现孩子有问题后,爸爸妈妈意识到了是自己的问题,就会自责、愧疚,陷入另外一个极端:过度补偿心理。
“孩子,你想要什么?妈妈给你买!”
郁金香家属群里的一个妈妈说,“ 孩子肯定需要心理营养,但怎么去做?会不会做得过度?比如把无条件接纳做成了溺爱。现在市面上流行讲无条件接纳,但大部分讲的都是错的。他们讲的无条件接纳是无底线,而且孩子不必负责任,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接纳的是你这个人,即使你做错了或达不到我的期待,或是你失败了,你有负面情绪,都不会减少我对你的爱。但错误行为所延伸出来的后果,孩子是要负责任的。父母帮孩子一直不断负责任,孩子不需要为自己所做的付出代价的话,这是溺爱,盲目的爱”。
智慧的爱,智慧地爱我们的伴侣,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修行。
一辈子的功课,永远,没有毕业的那一天……
难道不是这样吗?
殷炳莲,笔名涵香,郁金香阳光会特聘记者。70后,山东省诸城市作协会员,21世纪新锐作家网新锐之星,郁金香公益联盟成员,潍坊郁金香阳光会会长。著作有康复故事书《回到人间》发表。
微信号:Y15263691593
Y2223991106(此号已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