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个问题《夸孩子聪明和夸孩子努力真的不同吗?》,对具体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开上面的链接查看回答,几个答主回答的都非常棒,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并且强化了我改变自己的意志。
这是其中一个答主贴上来的图,我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但我正在逐渐转化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从小,“聪明”的我被家人的期望笼罩着,就如同大部分固定型思维的人一样,我一直想要做到最好,表现出了完美主义的倾向,但只要稍有失败,脆弱的我就彻底崩溃了。
举个例子: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父母不在家,我中午吃完饭后本该下午两点回到学校上课,但不知为什么我看错了时间,把三点看错成两点,结果到了学校发现校门口冷冷清清,大门紧锁。从此,在一段时间内,逃课成了我的习惯,不只是小学的课程,连课外补习的英语课我都逃,最后不得已,妈妈每天送我上学。现在想来,当时的心态完全就是破罐子破摔。那个冷清的大门,永远锁在我的记忆里,随时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
成长过程中,这种情况不胜枚举,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才靠着得过且过逐渐好转,不是心态改变了,而是因为我对自己没有什么期望了。没有期望,是逃避挑战最简单的方法。
改变是从一本书开始的,书名和内容已经忘记,但是在书中我了解到了什么是成长型思维,也了解到禁锢我的是什么。我发现了锁,幸运的是,钥匙也一起找到。
成长型思维对我来说,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畏惧一时的失败,能从失败背后找到自己获得了什么。
例如我们之前提过的“持续的产出垃圾”这件事,从固定型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写一万篇垃圾,最后结果只会是垃圾,我要写就写最好,让人刮目相看,一鸣惊人”;而从成长型思维的角度:“写一万篇垃圾,每一篇都是我的积累,每写出一篇干货我就巩固了我的知识,至于最后写出的是什么,已经不在意了,因为我在这一万篇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万次的收获。”
在开始小能熊365计划之前,我对写作的想法依然是固定型思维,日常的写作过程中,只对文本进行不停的修改,希望自己可以写出小而精的东西。事实上,只修改是写不出干货的。
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成长思维型的学习方法,读书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是为了掌握知识。面对应试教育,这个方法可能不是太好,但是对于终身学习,这就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目前我每天除了复习一级建造师外,其他的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但是我知道,现在我所学的和所做的,都是我真正想做的,10年20年后回头来看,绝不会后悔,那就够了。
我想,在跌倒后摔不死的风险范围内,不如主动冒险去尝试新知识、新事物、新风险,来获得更多的经验和见解。这和离开舒适区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只会在舒适区里保持着自己的连胜纪录,而不敢踏出圈外一步,因为对我来说,舒适区外,就是深渊。
现在,我已经开始行动,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