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了常态教研课,选择了《它们去哪里了》这一课。
我这一课的设计是这样的:环节一,通过回顾水的特征引入新课课题。环节二,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变化”这一词引出实验步骤。环节三,通过讲解实验步骤逐步出示实验材料并明确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环节四,进行演示实验,观察完实验现象后在黑板上进行记录,实验操作的搅拌部分随机请学生进行。环节五,实验完毕引出“溶解”概念,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接下来说一说上完课之后的一些反思。
1.因为是演示实验,在投影下进行,所以在溶解盐的时候建议在投影下垫一张黑色的纸,便于学生观察。
2.板书采用画图的方式更直观,这是我上完几个班之后的感受,我一开始用画图,感觉学生不以为意,所以改成了文字,发现使用文字描述整个板书文字篇幅太大,学生在最后记录起来也比较困难。
3.活动手册上,前排的三个表格学生写文字有些困难,易写错且比较慢,可以改成图画的方式,有变化的图,记录起来明显直观。
4.一定一定要记住在最后要问:食盐和红糖是真的消失了吗?这个问题很重要,能很好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我在上教研课的时候在最后竟然忘了这个问题,一下子这节课大打折扣。
5.我没有使用放大镜,因为投影自身带了放大的功能,所以我直接使用投影进行放大的,但是在使用前一定要问学生我们观察较小的物体时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大部分孩子都能说到放大镜,然后再引入到投影可以放大物体倍数的功能。但是如果时间方便且易操作,带上放大镜上课也是不错的,可以顺便讲解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6.再引出课题后,我让孩子们读了课本16页聚焦部分的话:将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此处说变化一词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同学们,徐老师想知道你两岁和现在的变化,我该怎么办呢?学生会很快说出,得先知道两岁时的样子,然后与现在的样子做对比。这个点在很多班级大部分孩子都能思考到。然后这时继续追问,那我要知道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该怎么办?这时孩子就会一下想到先观察原来的样子再观察放入后的样子,然后进行对比。这时让孩子们读17页的实验步骤,老师再讲解补充一下即可。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式,既及时思考了实验步骤,也引出了对比的方法。
7.一定要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比如量要取一样多,若学生在前面的提问中没有说到,那这时可以提问,老师要对比你们每一个小朋友两岁时和现在的变化,如果一位小朋友提供的是五岁时和现在的变化,老师这样对比行不行呢?他们会说不行,然后老师再追问,那为了公平,公正,红糖,盐,小石子,以及水有没有什么要求呢?学生就会说到量要一样多。当然每个班情况不同,根据班级情况合理安排提问。
8.介绍实验器材名称,强调搅拌的正确方法,搅拌棒不碰到底和壁,然后这里请学生上来操作,操作时可问大家他的操作方法规范吗? 让学生对正确操作实验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