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
文章由骈拇枝指引出推行仁义非人之本性,又以伯夷与盗跖等例说明仁义名利对本性的损害,目的不同,结果却一样。最后结论应顺应自然,反观自照。
原文注解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 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 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 ,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1.骈拇枝指——脚趾连成四趾,手指分成六指,或多或少,但出乎于自然。
2.刻意推行仁义,则是在自然之上人为添加,徒增困扰,非天下正道。
3.明——离朱;聪——师旷;仁——曾参(孝),史鰌(义);辩——杨朱,墨翟。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1.正道即是不失去真实本性。
2.举例鸭子脚虽短,接长了也会烦恼,鹤脚虽长,折断了也会悲伤,合乎本性才是最好。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 ;枝于手者,齕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 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1.接上文,仁义并非人的本性,所以推行仁义的人多有忧愁。
2.连趾和多指,或少或多,产生的烦恼是一样的。
3.人为的矫正和固定是会损害本性的,卑躬屈膝的推行仁义也是违背自然的,自然状态是事物自然生长获得,却不知道为何。
4.仁义游走于道与德之间,会使天下人感到困惑。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 ,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 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1.虞舜在世间标榜仁义,天下人皆为仁义奔命,所以说仁义改变了人的本性。
2.为名为利,为家为天下,虽然目的不一样,但结果都是损伤本性。
3.羊丢了,不管是看书,还是玩乐,结果都一样。
4.伯夷为名,盗跖为利,,一个被称为是君子,另一个是小人,都是损坏自己的本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吾所谓臧者 ,非所谓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
1.顺从天性,回归自我,向内看,而不外求,与其“适人之适”不如“自适其适”。
2.最后一句,不推行仁义,也不从事邪恶,自然而然,合乎本性。
精彩语句
1.是故骈于足者, 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 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2.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3.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
4.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读书心得
本篇为《庄子》外篇第一篇。文章以连趾多指为引,最后说明仁义非人的自然本性,刻意推行仁义,只会让人为此追逐,丧失自我。自然之道,讲究自然而然,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万物均有其自然属性,改变本性,向外贪求,就会引来烦恼忧愁,有人为名,有人为利,目的虽然不同,但对于本性的损伤都是一样的,依此来看,又有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呢?
道家对于儒家推行仁义的批判,是非对错,很难定论。道家讲求人的本性,不分是非善恶,仁义只是后期发展而来,强行推行,只会让更多的人迷失。而儒家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义是人与生俱来应该秉持的,人应该改过自新,正己成人。二者之见,也直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孰优孰劣,各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