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训说:
“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知人不言,能看破而不说破;
责人不苛,给别人留有余地;
敬人不卑,姿态要不卑不亢。
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才能既让别人感到舒服,又让自己活得自在。
知人不言尽,知事不声张。
古人云:“多言多败。”
说话之道固然重要,懂得闭嘴更为要紧。
《论语》中记载了一段对话。
有人说:
“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可惜不善于言辩,没有口才。”
孔子不认同:
“何必要有口才呢?伶牙俐齿地和别人去争辩,常常会惹人讨厌。
我虽不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得上仁,但是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在孔子看来,善于言辩者未必就胜过不善言辞之人。
很多时候,咄咄逼人的人反而更让人厌烦,更有甚者喜欢往别人的痛处上去说,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把别人看得一清二楚。
殊不知,这只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不敢相交。毕竟,谁会愿意和戳自己痛处的人做朋友呢?
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是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看破不说破。
冯唐的《三十六大》中有个故事。
台北一家茶馆中,几个朋友相约喝茶。茶馆主人当着他们的面,吹嘘自己在乡下承包了几亩茶地,种出的山地茶皆是极品,世所罕见。
巧合的是,几位朋友中恰好有位从事茶业的老总,对茶非常有研究,一眼就看出茶馆主人其实是在吹牛,但他没有当即戳破,而是笑而不语。
老总为人一向如此,对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抱着看破不说破的态度,因而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与许多合作伙伴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五台山金阁寺门口的一副对联上写道:“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有犯错出丑的时候,不要去做那个“火眼金睛”的聪明人,出一时的风头,让别人难堪。
海明威说: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能够看破固然是一种能力,选择闭嘴更是一种成熟。
人生于世,不必处处出头,不用事事争先,不如收敛锋芒,点到为止。
看破不说破,懂得给别人留面子,才是高情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