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近期是多事之秋。
金庸大师走了,李咏先生也走了。许是上帝想看话本儿了,想听节目了。于是他们两走了,连带着70、80、90后的回忆也走了。
很多人的青春回忆正在逐渐消亡,一个时代正在离去,那个时代里的风云人物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对于90后而言,怕是难以忘怀小时候坐在电视机前看着“非常6+1”的节目,看着李咏叔叔砸金蛋。很多年后,我们或许早已记不清节目的具体内容,但我们都会比划“非常6+1”的手势,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才懂的手势。
对于70、80后的人来说,印象更深刻的怕是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了。那时候在课堂上偷偷看先生小说的场景如今是否还记得?很多人对老先生的小说人物如数家珍。朋友圈里的那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旁人不懂,但却是这个年代的人熟悉的十四本书。
随着金庸先生的逝世,他生前给自己设计过的墓志铭也被网友所怀念了起来。墓志铭是这么写的:“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有几亿人喜欢。”简单的几十字,却涵盖了金庸先生的一生。有道是,真正的经典,多少年后都会被人怀念。这就是金庸先生的成功,他的小说成了经典,甚至成了几亿人的情感寄托。
有时候我不禁在想,为何这么多人爱看武侠和玄幻的小说,尤其以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为著。再仔细想,那里头的人物,大多铁血丹心,是平民却又终成一代武功盖世的大侠。他们在国恨家仇中,在爱恨别离里,把侠骨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也影射了我们普通人对事业、对爱情的幻想。我们受生活所累,有想要展翅高飞的梦想,却囿于生活中的苟且与平庸,我们或许这一辈子都无法再成为心目中的某某某了,所以看着这些武侠小说,特别能激起一代人对英雄主义的共鸣,尤其是在那一个信息较为匮乏的年代,这些武侠故事几乎成了当时年轻人的精神食粮。
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书里是一种江湖,书外又是另一种江湖。曾有人采访金庸先生:“人生应如何度过?”金庸老先生回答道:“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现在能活得潇洒的人不多了。像金庸老先生那样“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更是少之又少。我们不敢冲出体制的笼兀,身上背负的有学业,后又有工作,末了还有房贷、车贷、养老、育儿。所以说,凡人也有凡人的苦恼,这样的江湖,我们怕是走不出去了。就像是钱钟书先生笔下描绘的围城一样,其实不止婚姻是一座围城,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围城。
随着近期名人的相继逝世,我们感叹自己曾经所属的那个年代正在逝去。可我总觉得,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撑起这个新的时代。
今天看了一篇媒介分析的文章,文章里说“再见千禧一代,你好α世代”,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α世代”。先说说千禧一代的概念吧,千禧一代是指生于1982年到2000年之间的人,这代人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一起出生、成长和高速发展的。在千禧一代和α世代之间还有一个Z世代,泛指95后和00后,他们可以说是数字世界的首批原住民。而目前出生于2010年之后的人都属于“α世代”,α世代基本上是千禧一代的孩子,他们似乎生而精通智能设备,被誉为“用奶嘴点亮屏幕”的一代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物质开始丰盈,人口结构改变,科技变迁迅速。每一代人都有了不一样的特质,而作为目前社会上中流砥柱的千禧一代,他们经历的跨度太大了,时代的飞速跃迁,使得那些故往的回忆尤为珍贵。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进入一个快餐化的时代。网络写手无数,文章无数,碎片化阅读横行。人手一台电子设备,无聊的时候低头刷刷手机,连个WiFi约一场游戏。各类网游和手游从Z世代开始,必将在α世代中盛行。我们追求的东西更科技、更技术、更短平快。而那些一字一句写进你内心深处的文字,已经越来越没有容身之地了。撑起这个新时代的是科技,但现在,我们似乎还少了点儿人文情怀。
故而,缅怀故人,甚觉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