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爸妈工作忙,我的童年,是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的。
1
“春分”过后,就到“清明”。大地染绿,细柳垂腰,河岸泛青。青绿之间,艾草雏菊一般的齿叶,在风中扬着嫩芽。外婆牵着我的手,挎着竹篓,来到地头采艾叶。剪些艾尖的嫩叶,装满腰间的竹篓。
鲜嫩的艾草采回家,先要泡在淡淡的咸水里。经夜,用清水洗净,切成段,再到锅里煮成稀稀的糊状。再加上米粉,糯米粉,这就有了劲道和粘韧。
最后,外婆与母亲坐下来,包上各种馅儿,有芝麻的,花生的,豆沙的,上笼蒸了,热腾腾的青团就算大功告成了。
2
过了清明,艾草就一天天长高了,变老了。茎杆之上,绿叶之后,渗出了一层淡淡的绒毛,这使得艾叶有一种独特的香味。
有一年,我脖颈后背长满了又细又密的小红点。外婆就到乡间,抱回来一大把长长的大艾蒿,洗净切段,放竹筐里晾晒。每天抓一把放在锅里煮,把水煮开之后晾凉,倒在大木盆里给我泡澡。还在门前悬挂一大捆,说是可以驱虫避邪。这样不到半个月,那些小疙瘩就退了。
艾草采完后,又跟着外婆采金银花、车前草,搁竹筐里放太阳下晒。晒干后收起来,等暑热天熬制凉茶,清热败火。
南方夏日的夜晚,天气炎热。晚饭后,外婆煮了一大锅凉茶,我们在屋外纳凉。躺在竹椅上,仰望着星星,外婆给我唱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3
那时父母是国营单位双职工,我们家天天有大米饭吃。天天吃白米饭,很馋隔壁家那个甜甜的红薯丝饭。那个年代物资极端缺乏,粮油凭票供应。
农村挣工分,家里劳动力少的,一年没什么收成。就用那个红薯(北方人叫地瓜),切细丝晒干。做饭的时候,就抓一大把,和大米杂粮一起在锅里焖,吃起来甜滋滋的,我家从不这么吃。
那时小,真馋。我用一大碗白米饭跟隔壁的三妹换了一小碗杂粮饭,我俩都吃得津津有味。
4
城郊没有自来水,喝的是井水。淘米做都用井水。河边有一口深深的古井,大家用扁担去挑水。外公挑了一副木桶,放在井边。
用绳子拴住一个铁皮桶,用力一甩,桶受力沉底,再往上一拽,满满的一桶水,再一点点提上来。外公肩挑清水,大步往回走。烧开后喝,水又甘甜又清凉。
春节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却是大人是最忙乱的时节。要准备过年的年货,年前的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做一些食品,像腊肉、冻米糖、糕点什么的。外婆自己熬制麦芽糖,麦芽糖的原料是红薯和麦芽,再加一点点红糖。放在炉子上面,慢慢地熬制,一般三四天才做好。
每年准备年货,都是外婆为主,母亲和姨打下手,整个过程像工艺品。每年看大人们做糕点是饶有兴致的事。
5
小学后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印象深刻。那天戴上了红领巾,那时是无限荣耀的事。还记得那句:“时刻准备着......"
女孩子跳橡皮绳,“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在这首歌谣里,女孩们一年年长大。
我的广泛阅读兴趣,从小受外公熏陶。外公是博览群书的,他的书架是我最先入手的地方。只是很多的繁体字,我大多不认得。上学前,外公给我买小人书,四大名著,到《春秋列国传》,从小人书开始的。
上学后他老人家给我买的书,有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对幼时的我影响颇深。后来又看了《环游地球八十天》等凡尔纳的书。
6
逝去的童年注定是追不回的,都深深地刻在记忆中。去年特意回去看小时候住过的旧房子,房子还在,门窗依旧,只是物是人非。童年有太多美好的事情,叙述不过来。
世上有一种不可能,像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感,永不再回的时光,无法留住。那么,就通过文字来记载它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故事中的道理”,的确是这样。
很感谢慈爱的外婆和外公,给了我一个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