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微信朋友圈”里的某领导发微信消息给我,一个字没有,发的是两朵玫瑰花(肯定是女领导了哈哈)。好久没见下文。我问“xxx,有事么?”不见回音。
恰好在路上遇见,我问:“你发消息是有什么事么?”“你什么时候把我拉黑了吧?他们说看到你写的文章,我看不到。”
我想了一下,拉黑,不存在的,熟人,没拉黑过任何人。“没拉黑哦,是设了‘仅聊天’功能。”因为当时有事忙,各自走散。
过后我又回了信息解释了。信不信由不得我,我就这么想的是真。
课间空闲,我跟办公室同事也聊了一下刚刚发生的尴尬事,她笑言“你想多了”。
我承认,我想的是挺多的。
我的微信朋友圈很少主动“添加好友”,多半是在当时很有必要的情况下互加的,所以,至今才加到了三百多号人。
我是比较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的人。
以前转发分享教育教学方面的比较多,后来想了想把这一类内容设置成了“私密”,因为毕竟在这方面“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不多,怕惹人烦厌。有愿望分享的同行,我会直接把我很喜欢的几个有关语文教研的公众号推荐给他们。我在朋友圈转发文章,仅仅成了我的私人收藏。
自己胡诌的文字和生活琐碎大部分是“公开分享”的状态。
但是,还是进行了一些个性化设置。
一些极少分享自己的状态也极少点赞别人或从不分享从不点赞的(至少我没看到),我可能会设置成“仅聊天”功能,因为我想着这类“朋友”大约是不爱看“朋友圈”的,他们是不是早就把我屏蔽在他们的“朋友圈”分享之外了也未可知,互不妨碍是上选之策。其中尤其是日理万机的领导和潜心学术学业的,哪有闲心像我一样玩“朋友圈”,我觉得还是不要打扰到他们为好。
还有一些是购物时不忍拒绝而“添加”的店主或销售人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跟我不怎么相关,而他们又是最爱分享产品信息的,我理解,但我不想全盘接收,只会在有需要时选择翻看,所以也设置成“仅聊天”状态。
还有一类,是极爱分享日常生活的老人和年轻人,一天总要发个七八九十条,晒娃娃晒美食晒养生经晒旅游动态,我尊重任何人的喜好,但是我不愿让太多这类信息占用我的“朋友圈”空间——搞得我要花费许多精力把它们划拉过去才能找到我需求的重要信息。我只能设为“仅聊天”或“不看他的朋友圈”,哪天有空闲有兴致了会打开某个人的朋友圈动态看一看。
早已毕业的学生家长,如果不是同学、好朋友和平时基本没有交集的,应该也是设置了“仅聊天”功能。
我爱在朋友圈分享,但我不怎么经常看朋友圈,一是因为确实没有那么多的空闲时间;二是因为视力退化,“四十三,过眼关”,我近两年来视力大不如前,看半个小时手机屏幕就会老眼昏花兼脑壳疼,所以只能偶尔点开朋友圈,认真地看几篇语文教研文章,其余的只能随手翻一翻,根本做不到一个都不遗漏地看了并点赞。只能表示遗憾并在此请求见谅。如果跟我一样不在乎别人点不点赞当然最好了。
一些本域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和我钟爱的《语文湿地》大咖分享的好文章,我会默默地看或者收藏,不常点赞,因为他们大概率不认得我或者想不起来我是谁,他们的公众号文章我喜欢的必定点赞点评。
把爱看“朋友圈”的老爸设置成“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他大概不知道),因为他老人家看得不明白时会胡思乱想瞎担心,比如年轻人说“摸鱼”,他会追问“在哪里摸鱼”,我怕一不小心把他吓着。
我和古月君“共同好友”的同龄异性大帅哥,我不敢常常点赞,怕引起某人不适,这一点完全出于高度自觉和善解人意,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