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这篇内容是因为最近的一份工作中,加入的时候团队刚刚组建,工作中成为了团队的负责人(除了没有实权),后来就被迫承担了大部分的项目经理工作。
表面看锻炼了自己,有了话语权,但是产品经理同时兼任项目经理的最不好的情况是,*为了避免延期而做出砍功能的决策,但往往砍功能又会陷入另一种困境。为了打造最佳的产品体验,每一个功能都有对应的作用,如何决策又成为了一个难题。*在吕克•贝松的电影《Léon》中,马蒂尔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人生原本就是如此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始终如此」
这就是我们做项目时候的写照,所有的项目都有风险,风险无法完全避免,我们需要预估风险,并且高效的解决风险带来的问题,才是正解。
先聊聊项目的开发周期问题:
本人非常信奉豌豆荚团队的产品和管理方法,以下就引用豌豆荚成员在项目管理上的一些流程,创业小团队和大公司的小产品团队都可以学习一下。
> 在时间周期上来说,我们归纳为 5 个关键步骤:选方向、定目标、控进度、带团队和排干扰。
1. 立项——定方向:
立项称为Project Brief。团队的产品经理会撰写一个1-2页的文档,然后和执行团队进行评审,如果评审通过,立项就成功了。文档一般包含会包含以下内容:
- 愿景:一句话表达清楚要做什么;
- 分析市场机会和趋势,决定当前策略;
- 确定目标用户的特征和核心需求;
- 现存的解决方案和各自的优劣势;
- 该项目对企业利益点;如果不做该项目,哪些竞争对手会做,对竞争对手的利益点;
- 需要哪些技术的支持和驱动,哪些技术是弱项;
- 人力需求;
- 项目的紧急程度,是否需要快速推进;
- 发布策略;
- 核心衡量指标,用来衡量成功的指标。
2. OKR 体系——定目标
- OKR代表你到底要去哪里,而不是你要去的地方具体在哪里。lzy:你要去的方向,而不是具体地点。
目标(Objectives):发布有影响力的新功能,将 XXX 产品做成用户可以每日使用的产品。
关键成果(Key Results):
日活跃用户量为XX;使用XX方式,提高XXX核心指标
- OKR必须可量化
- 目标必须一致,制定者和执行者目标一致、团队和个人的目标一致,OKR跟个人绩效没有关系,因为OKR 系统的结果和每个人并不直接挂钩。
- 通过月度会议Review
- 每季度有一个OKR 的 review,调整的原则是目标(Objectives)不变,只允许调整关键成果(Key Results)
3. 项目管理——控进度
- 整个公司所有人的 calender,包括会议、要做的事情、项目的时间节点都需要及时同步。
- 站立会议 (Daily Sync):每天进行站立会议,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之内,每个人说明自己今天要做的工作,需要什么帮助,有谁可以帮忙。
- 每周总结,团队产品经理要做周报,汇报这周的工作、发布、取得效果以及数据。
- 数据系统统计全公司所有的产品数据和运营数据,数据能够用来验证产品的假设、方向等。
4. 人员管理——带团队
- Re-Organization& 换组
- One on One
- 个人 OKR 和 Performance 体系
5. 兴趣管理——排干扰
- 激发兴趣: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们 3-5 人组成一队,在连续48小时的时间里,充分展现工程团队的创意和想像力,完成一些比日常开发更 geek、更有趣的东西。
- 控制兴趣:PolishWeek,让公司慢下来,对已有产品的细节进行精细化的过程。在大量开发和新产品上线的过程中,我们会担心因为走得太快而对产品的细节关注不够。在连续3个工作周后,第4周通常是 PolishWeek。在 Polish Week 的这一周,豌豆荚内部不会进行新产品或新功能的开发,而主要是对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打磨,解决一些细节问题和小 bug,譬如产品内一些字体的统一等等。平均每个 Polish Week 会解决产品中各种 Bug 大约 200 个。
许多人认为,最小化风险就能获得稳定的事业。但是相当讽刺的是,在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这会是你做的最具风险的事情之一
> 著名的项目管理书《人月神话》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项目中增加更多的人手能不能提高效率,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100 等于25 乘以4,也等于50 乘以2,这是一种线性计算。但在项目中并非如此。100 人•日的工作量并不会因为开发人数增加一倍而变成50 人•日,很有可能还是100 人•日,甚至是超过100 人•日。
再聊聊有用的套路:
- 找到和每个人都共有的兴趣,跟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话题可交流,这点非常重要,你既然不能在她的岗位有超过他的知识面,你需要在你俩共同兴趣上,告诉他你比他研究的更为深入,有助于你建立威信,这样比生拉硬套的客套话要有效很多。
- 双方私下聊天时,有意无意的聊聊工作中的困难,看看他们最近在吐槽哪些事情,还可以问问当时他们怼你时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
- 记住自己是团队的润滑剂,每个部门间都会有矛盾,双方往往不能直接就事论事的沟通解决,这时需要你去做和事佬,告诉一方的困扰和需要你去帮助的地方,双方体谅对方。
- 个人会结合自己的喜好,例如出了新的游戏、科技产品、美食,都愿意和团队分享,带团队去吃新的,玩好玩的,加深大家的感情。
- 发现每个人的特点,一般的研发都会有自己的兴趣,有的人喜欢去抠一些底层的技术,他们原因把时间花费在深入研究上,解决你看不到的问题;有的人愿意研究动效,只要你模拟出来,他们就愿意用代码实现;有的人逻辑非常清晰,考虑问题非常全面,他们就更适合做一些逻辑性复杂的流程问题。有的设计爱做创意性的图片,有的设计非常细腻的抠常规界面,大家都有自己的偏好,要去发现并且利用大家的偏好,让每个人都到最好
- 可以和他们讨论他们岗位的专业问题,但是切忌不要越权,或者说你只要和他们的leader去讨论这些问题,例如代码的统一性,设计规范,测试的重点这些问题,否则可能会和他们的leader指定方向不一致,导致双方存在误会。
- 对于不愿意干或者效率低的同事,要勇敢的沟通,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再去和团队领导沟通,沟通时要做到旁敲侧击,对事不对人。
- 对于本团队需求来说,及时调整和修改还算比较敏捷,但对于外部业务来说,沟通的成本和修改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
- 把一些基础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不要懒得沟通或者过分放心,因为对方即使很专业,但是也有疏漏的时候,为了避免大家出现问题,产品经理一开始就确认一些细节问题,并及时跟进体验,多与开发人员进行交流,避免灾难。
> - Master 分支必须是可用的(比如某人提交了代码跑不起来,或者没有经过测试,给其他同事带来了阻碍,就会被要求请全团队喝咖啡)。其次加强单元测试和回归测试,确保每个迭代的研发质量是可控的,后面的测试主要是回归和校验,减轻相互重叠的压力问题。一个月的迭代跑顺了之后,再跑到两周、一周的节奏,整体来看,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时间,豌豆荚就完全跑顺了这个流程,想快可以快,想慢也可以慢。
尾巴:大多数的管理规则都是限制了优秀的人,与其将有限时间去做所谓管理,不如找到合适的伙伴,合适的环境。只有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才对得起你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