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乎所有公司都争相推广适宜机收籽粒的玉米新品种。华美1号和德美亚系列是玉米育种改革与创新的探路者。对国内育种者来说,其意义是在现代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搭桥铺路和树样板。在现行品种审定制度下,华美1号玉米品种是中国种业涉水探雷的急先锋。
谁都知道,我国现在必须调整玉米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新的、适于现代产业发展的育种理论基础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把理论和技术路线落实到种质改良与创新,正需要有有华美1号和德美亚系列这样的品种作为演示当前农民需要的矮早密宜机收品种的样板。
国产品种经机械收获,落穗率较高;而更大的损失是籽粒含水量高,导致机收籽粒破碎率高达13%~17%。这不但造成产量损失,降低产品等级,还大幅度抬高了生产成本;农民迫切需要更适合机械收获的矮早密型新品种。
国家粮食局统计,东北玉米在农户存放过程中,损耗达15-20%,试想,多年研发一个新品种增产5%实属不易,而机械收获损失超过10%,再加上贮藏损耗竞超过15%,可见宜机收籽粒的玉米品种对稳定国家粮食产量有多么重要。郑单958由于晚熟,含水量高和后期倒伏,不适合机械收获;先玉335也由于倒伏、不耐密植和生育期长的弱点,起不到现代育种的示范效应,它属于手工操作时代的进步品种,好于国产主推品种,但不算合格的机收品种。
推广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需要具备八个前提条件:1. 茎杆坚韧抗倒伏,成熟后直立性好;2. 比郑单958早熟5-7天;3. 植株清秀,上部叶片少短窄薄颜色浅,果穗苞叶薄而松散;4. 籽粒脱水速度快,容易脱粒;5. 耐旱性好;6. 抗病性强;7. 适合密植(6000株/亩)。8、半角质(偏粉质)胚乳的品种脱水快,烘干速度快。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减少损失,降低成本,获得较高产量和收益。这些要求是对中国育种者的严峻挑战。
2011年从美国Stine公司引进了几乎是量身定制的华美1号品种,基本符合上述要求,恰好适应了中国玉米产业转型时期的生产需求。
实践证明,华美1号和德美亚系列品种耐密植、抗到伏,收获时含水量和籽粒破碎率都比较低,基本上符合机收籽粒的各项要求。
难能可贵的是华美1号这个品种不但适应吉林、内蒙、黑龙江南部、山西和陕西等春播地区,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也表现良好。而农民接受的理由就是能够机收籽粒。
该品种适合机械收获,要求种植密度6000-7000株/亩,但各地方的区试密度只达到4000至5000株,个别省要求5500株/亩,不能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和耐密植优势。该品种植株矮,在小区试验中不能与高杆大穗晚熟稀植型品种竞争,所以很难通过区试和审定。但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迫切需要这类型品种。这是个迫切问题,农民需要的优良品种不能通过审定,而审定的绝大多数品种不适合机械收获,大田生产的产量和收入都不高,因此不受农民欢迎。
在现行体制下,德美亚系列能被审定,实在是个奇迹,不知道垦丰种业用了什么高招。但不管怎样,垦丰种业和黑龙江省的种业管理部门算是为全国玉米产业做了一件大好事。对育种方向的带动作用首功一件,而对旧审定制度的挑战,更具有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执导意义。
现在,华美1号和德美亚系列已成为育种者学习甚至模仿育种的标杆品种。华美1号的良好口碑对该品种做了诠释。农民知道如何算计产量与损失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品种审定委员会和管理部门应当到基层去了解农民的需求和他们评价品种的方法与思路。华美1号和德美亚系列虽然都不完美,但应该给它们一个引领创新的合理定位。
我国玉米产业技术发展战略概括成“一机两改一保障”,即种植业全程机械化带动品种改良,带动土壤改良;今后培育的作物品种和研发的田间管理技术都要适合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控,保障高产和稳产。
如果能激发和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把注意力集中在种质改良与创新和育种技术创新,而不是被迫热衷于模仿育种,中国种业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国家期待的真正能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大公司才能顺利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