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朋友圈里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思考了 0.5 秒。现在我正以前所未有的理性态度维持着我恋爱史上历时最长的恋爱关系,我觉得我好像可以回答一下。再 0.5 秒之后,我决定坐下来谈谈,一对死理性派眼中的爱情。
17 岁的时候,以为爱情是视我为珍宝,永远有惊喜和浪漫;19 岁的时候,以为爱情是把我当女儿,充满宠爱和体贴;21 岁才发现,好吧,以上都只是被影视作品熏出来的幻想。
爱情没有什么伟大的超能力,它只是凡尘之中两个俗人的荷尔蒙碰撞。即使在爱情关系当中,也有所有人性里客观存在的或褒或贬的元素。如果你不承认——你大概是正处于热恋期吧。
你若问我怎么理解爱情,我会说是两个人格健全的人选择以两人特有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生活。但这也许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死理性如我们,从恋爱之前已经建立了若干听起来让人心碎的共识。
毫无疑问,我们爱自己多于爱对方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诗人总喜欢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在我们看来,「你爱我更多还是爱自己更多」跟「我跟你妈一起掉水里你救谁」一样蠢。无论在什么关系当中,“我爱你胜于爱自己”这样的话听起来都太过虚伪,所有的“为了你”最终仍是指向自己。勉强自己充当圣母,还不如诚实地承认,我确实爱自己比较多。
所谓爱对方更多的人常常沉浸在由牺牲感带来的自我感动中。爱我多于爱自己?我会怕。
而爱自己更多的人会明白,只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真打点好自己的生活,轻松愉快的亲密关系就是水到渠成。而明白了这一点,才算踏上人格健全第一步。
人生那么长,我们通常不会是对方最后一位爱人
歌词台词里面那些「今生只爱你一个就够」都可以歇着了。如果我们二十岁相恋,七十岁死亡,中间还有五十年的时间来酝酿各种沧海桑田。未来的变化几乎是必然。「我们恰好成了对方爱的最后一人」,这更像是个小概率事件。对于未来什么的,我们只需要做好接受莫测变幻的心理准备,想得太多真没意义。
甚至,也不会是唯一一位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其实不存在非谁不可。
我们爱上某个人,可以解释为是因为爱上他身上的某些特质,也可以解释为爱上自己跟他在一起的状态。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见得不可替代。
更何况,随着我们自身的成长,喜欢的特质会 update,喜欢的状态也会 update。也由于这个原因,共同成长是我们最看重的一点。
二是单一伴侣是种愿景,办不到的情况更加普遍,不如假设自己不是唯一。
香港社会学教授何式凝谈论过她对多元性关系的看法。她说,「关系的排他性和因爱产生的嫉妒并不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你只不过当对方是你实现欲望的工具,或者当对方是你的财产,是你的附属品。你才认为这种情感理直气壮。其实他是他,他不属于任何人。」
现代人很分裂的,这个社会对「家庭」「恋爱」「婚姻」的建构告诉我们,爱情如果没有一对一的忠贞就不合格。但真相是,大约 1/4 的婚内人士曾经出轨,即使对自己亲子关系信心十足的孩子他爸,也有 2-3% 的机会是喜当爹。
我们就假设自己不是唯一的那一个。如果非想要在某一个人心目中做唯一,会变成一个心魔,困扰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初始预设是我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那个,我们就不会对这段关系有太多非理性的期许。
婚姻是种社会制度,不是爱情的必经之路
婚姻跟爱情是两回事。婚姻是一种制度,这个制度是约定家庭劳动怎么分工,家庭财产怎么分配,子女教养怎么配合,父母养老怎么安排。但这里面,并没有约定任何与爱情有关的东西。一个红本本对于爱情永恒起不到任何作用。
如果你需要这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相处模式与制度,那么婚姻是适合你的,你可以赶紧找个人结婚。
但关系的模式可以有千万种,高度一致的婚姻制度又怎么能保证与所有人完美适配?如果我们想要的不是那些,我们大可摒弃婚姻,自行探索与建立出一套更符合我们的关系所需要相处模式。
承认吧,爱情真实的模样并不是那么甜蜜浪漫令人感动。但正是因为这些心照不宣的共识,我们免却了不少莫须有的担忧和麻烦。
相恋的对象可能并不具有唯一性,但我们相处的体验会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倒是毫无疑问。而为了这种独特的体验,我们或许会暂时放下爱另一个人的可能,会放下自己的胆怯和高傲,倾尽所能,以真诚和珍重去爱。
当你拥有一千个选择,并且不受道德压力绑架时,你仍然愿意选择与我站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是最结实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