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除了绿茶婊,独立婊,励志婊,还有一种“马克婊”。
“马克婊”会从网上下载几个G的电子书,网易公开课,腾讯微课,网络云课堂上的系列课程ta们比谁都清楚,每当遇到好词好句好文章也会不辞辛劳地收集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 ...
然后就木有然后了... ...
曾经微博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你真的不努力吗?
不是的!
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努力!
要改变先读书,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可是... ...
如何阅读一本书
Part 1:如何做到主动阅读
主动阅读的意思是理解更多的内容,而不是记住更多的信息。如果不能把记住的信息加以理解内化,也就没有办法对你的实际生活有任何帮助,就像杨绛先生回忆钱钟书先生的读书过程一样,钱老先生家中并没有多少藏书,但是却有很多笔记本,这些笔记都是钱先生在读书时记录下来的,准确的说是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不断演生出的解决方案。像现在大热的手帐、方格控都是根据这个原理衍生出来的记忆工具。书籍的价值体现在信息的不对等性,比你水平高的书你才有兴趣去阅读,所以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但是书本并不是学习的工具,“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值得学习的信息”这项技能才是。
Part 2:读书四境界
1、基础阅读:只了解字面意思
就像我们刚开始识字时一样,那时看的书可能是安徒生童话、金刚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那时候看书的乐趣只是图一热闹,印象中留存的可能只是白雪公主的美貌,青蛙变成王子的神奇,或者对美人鱼的唏嘘。能和小伙伴们吹吹自己看过多少书,就很牛X了。
2、审视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
现在我们看过了很多的书,培养了很深厚的阅读能力,即使再看安徒生童话也能读出很多信息来。比如皇帝的新装是对愚蠢的讽刺,只有一个小孩说出真相既可以解读为童言无忌,也可以解读成作者只能借孩子的口才能说出事实,否则会被别人说成神经病,进一步讽刺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3、分析阅读:边读书边提问,并不断解决问题
一个分析型读者一定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归纳解决问题的人。要想成为这样的读者,首先应该明确这是本什么样的书(Pigeonholing a Book)。这并不是说能区分情感小说,科幻故事、工具书的就够了,当一本书拿在手中就要思考它内容的主线是什么?以什么方式讲述这个内容的?
就如同我们读《飘》一样,如果将这本小说当做历史题材的书来看,就会关注到他南北战争的背景,战争发生的时间、领袖人物的政治思想;而如果把他当成一部情感小说看来,就会关注斯嘉丽与白瑞德的感情发展,人物内心变化所发生微动作、微表情等等;如果把它当做英语学习工具书,读到“I never give anything without expecting something in return. I always get paid.”这样的句子就会找个小本本记下来,分析各部分的结构,再扩展练习成为自己的句子。(具体方法我在想要英语写作得高分?那你就一定要看这些! 提到过)
4、主题阅读:阅读特定问题的相关书籍
如果把学习比作是一条射线,增加知识的深度只能提高你的技能点,说白了深度阅读可能让你成为行业大牛。以射线的端点不停画圆,扩展相关行业的知识面,为了解决问题,不断阅读相关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周而复始,不同的圆之间就有了交集,最后形成一个球体,这个球体就叫做知识体系。
Part 3: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像科学、研究学、心理学这些理论书籍经过推理论证,就能解决它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而实用性工具书,只能通过读者的实际行动才能解决问题。就像我写的一些英语学习方法一样(捂脸)我经常说的一句就是:理都懂,不去做,然并卵。
Part 4:如何在阅读中提高思考能力
首先你要找到一本好书。定义一本书的好坏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吸引你,有读的欲望;
2、能够解决你目前困境;
3、能让你更明智,不仅教授你知识,还让你更了解世界,更了解自己。
那么如何通过这本好书让你的水平不断提高呢?
前面说过,你已经确定了要好好读这本书,就以为着你们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等性,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一定能发现你所需要的信息。然而一本书之所以说它好,甚至说它伟大,是因为它涉及了不同层级,不同知识面的内容。
我最近听了一段吴晓波对雷军的采访,第一遍听的时候我会把重点放在他们两人对时代趋势或者移动互联网的看法上,第二次听的时候我就听出了雷军对公司未来的规划,第三次听我就会认真听吴晓波是如何提问,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听完认真做笔记,如果以后我有机会采访大牛是不是就能够用上这种提问逻辑。
举这个栗子就是想说明,每次读书的时候,都能从不同角度重新思考作者的布局,这样就能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最后给大家安利这本书
这本书我没看中文版,只在kindle上买了英文版电子书,个人感觉语言通俗,不难理解,只是这类书多少都会有点乏味,也算是通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