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些和学佛有关的书,比如赫赫有名的南怀瑾老先生所著《金刚经说什么》,有《了凡四训》《禅宗与道家》(没看完),还有最近看的《正见》。
每当在看这种宗教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总会时不时幡然醒悟、感叹连连、笑看人生,但是只要读完了书,或者暂停了很久,又会不自主得陷入各种情绪,仍然没有将佛义深入内心。其实书中已经告知,要按照佛义不断练习思考,不能停止,持续精进领悟。看来任何思维方式,哲学理念等形而上事物的贯彻都是一样的,除非天资天赋过人,否则和任何体力、脑力劳动一样,都是需要不断练习重复,才能深入骨髓,才能达到从量到质的彻底变化。
就聊聊看了《正见》的感受吧。
在此书中,有成人的手摇鼓一说,即婴儿的手摇鼓是用来分散婴儿的注意力;而成人的手摇鼓,则是名车豪宅,华服美酒,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功名利禄、等级划分。包括各种工具的衍生,比如化妆品,摄影,手表,甚至钓鱼竿,都有各种等级,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无限膨胀,即使一个很普通的工具,都可以衍生出贵族品种,用以彰显身份钱财。如果用上帝视角来看,会比较荒谬可笑,明明都属于这一种族,却总要拼命的显示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或许这也是人类这个物种能够持续前进的原因吧。文明的推进和人类的虚荣心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没有什么是不变的,这是真理。了解深悟这一点,就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情绪的完全投入,无论是喜事还是坏事都会变化,能够做到的就是接受这种变化并且能够随时做好准备去应对。
任何事物都是和合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独立恒长存在的。比如椅子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是木头、塑料、钢铁等材质通过各种设计而组成,因此提起椅子,脑海里是没有固定影像的,推广万物皆是如此,即便小至原子,也不能打破这个规则。因此没有必要对某件事物过分执着,假使一切所需要的条件成熟了,这件事物才会产生,才是适当的存在。
同时我也不自觉的觉察自己的内心,无论有什么举动,都会想我为什么这么做,就比如朋友圈晒照,这个很简单的举动,我为什么要晒?因为自己觉得好,想让别人看到也觉得我拍的好看,获得别人的肯定会让自己满足。适当的虚荣没什么不好,关键是不要当真,将自己的追求全都寄托在物件上,这样的苦是无穷无尽的。这种剖析自我的习惯得保持下去,以在产生情绪的时候提醒自己,为什么产生?发作后能得到什么?一旦开始剖析,理性就占了上风,从而消灭情绪,这样慢慢平和下来,也就慢慢看淡了。
佛教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目前能做到的是努力精进理解前三条,不能中断,得时刻提醒自己持续修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