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一个月,昨天断更了,我也不知为什么,反正到了时间觉得累,没什么东西可写,或者有想法而不知怎样的表达,怎样写才有意义。
写了这一个月,常常是前一两天就知道后面一天准备写什么内容,而昨天我驾驶的客车出了机械故障,驾驶过程中困烦透顶,一面赶时间,一面掉链子。全部的身心都关注故障上面,全身神经紧绷,人像生病一样,恨不得死上一回。下了班,人的身心垮了一般,比平时更累,甚至晚上做梦都感觉一根神经没放下来。虽然一再克制自己不要成为一个怨天忧人的人,但昨晚最终懒得动笔,可能是我昨天断更留在梦里的一丝叹息吧。
在坚持写,坚持一种习惯,或者坚持一种惯性——下意识地训练和有意义之间做选择,实际上是一种逃避。
康德说,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我们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服从。
我是在逃避痛苦,选择舒适区,不是真正的自由。这就联想到最初的想法——是否想成为一个真正热爱文字,让文字指引我并表达我的人。是的,我从进入九十天训练营,就是为了更好地从独自的个体,走到一个有种共同爱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群体,有更好的激励机制,让群体作为一面镜子,时刻审视自己,让自己走得更远。就像是马拉松,起初大家热热闹闹一大群人,同样的步伐,十公里,二十公里,跟上节奏的人就越来越少。这里面除了先天的跑者,大多数都靠后天煅炼和坚持,所以我必须要多煅练,然后坚持。
每天训练营的群里聊天,对比自己的写作水平,知道自己在哪个段位,跟不上节奏并不重要,术业有专攻,最重要的是坚持,对于我,这个慢慢煅练的意义比写实际意义的东西更有必要。
如果一味地站在舒适区,任时光流逝,永远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会在生命中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则退。这样的人生不可取。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活在世上,就是为了不断奔跑。每天日更,有时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不经历一次次的痛苦,就不可能出现质变。质变才能在写文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日更就是量变,那怕是碎碎念。无戒老师说,慢慢从碎碎含中解脱出来。我没有好的文字功底,就把碎碎念作为量变,决不放弃坚持。
当然,毫无章序的碎碎念是一种意识的放纵,这是毫无意义的,是弱智者的说梦。必须坚持读书,这是我继续写的源泉。今天我看了一遍关于《怎样半小时读一本书》的文章,不敢苟同。读书犹如吃饭,吃饭是为了填饱饥肠辘辘不错,但囫囵吞枣,嚼之无味,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喜欢细细的品味,喜欢一遍一遍地欣赏作品的美丽篇章,喜欢那种通过文章与作者对话的感觉,一目十行,让我感觉很累,而且也没那样的天赋。
所以,我还是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前行,边看边写,坚持日更,甚至偶尔断更也不要放弃,不急不躁,才可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