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联合会杯结束,德国获胜。我这个伪球迷肯定会错过好多场比赛。
突然想起美国在申请2022年世界杯主办权的时候邀请前总统克林顿去参加演讲,结果国际足联把主办权给了卡塔尔,而不是美国。
当我们在油管上看到这段历时13.5分钟的演讲时,发现克林顿在演讲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阐述跟自己相关的事情,比如他女儿玩足球的经历,和他自身的慈善事业经历——克林顿全球计划,还有美国体育事业多样性等等。十分钟之后,才提到了国际足联:“国际足联使得足球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
后来有人在报纸评价说,克林顿的演讲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他自己的。
而与美国代表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卡塔尔代表团,他们更好地抓住了听众——国际足联的喜好,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如果卡塔尔成功申办了世界杯,将会如何捍卫国际足联的声望。
可见,在演讲中,你要更多地关注你的听众,而不是你自己。
现在的电视剧编剧,都是在迎合观众口味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的。比如经典的宫斗剧,婆媳剧,泡沫剧,都是为了迎合特定人群的需求,根据年龄,性别,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看多了都是套路,可是依然场场爆满的节奏,说明需求缺口大,迎合力度大,定位精准,广告到位。
而且很多的电视剧都是一边拍一边播,看看观众的反应和评论,再根据大家对“角色”的心理需求继续编写继续拍摄,有个经典的例子,爱看美剧的小伙伴们一定不会错过的2016年火爆全球的那部《权力的游戏》,中国的观众们也看的热火朝天,这部剧这么火,他的编剧功不可没。然而,在第五季结束的时候,剧中人见人爱的男主角居然被杀死了,于是乎,全球的女观众们都不满意了,纷纷给电视剧的制作方写邮件打电话,表示强烈的不满,于是电视台老板就找到那个编剧:“你怎么回事,为什么把男主角写死了,观众不满意了,投诉了,赶紧,你得在第六季,把他给我写活了!”编剧好无奈,但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要求,真的就在第六季的第一集,把男主角给复活了。
真是“全民编剧”的时代啊,感谢信息传递工具的发达,编剧和观众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互动和沟通。而演员就是“该配合你演出的我尽力在表演”。大家都happy,完美。
演讲也是一场show,一场演讲成不成功,关键在于观众的评价,如果喜欢你的演讲,你才是成功。如果不喜欢,任你讲的口若悬河,五花八门,那就只是自我陶醉而已。
因此,接到演讲任务时,别着急着定题写演讲,先搞清楚你的观众都是什么人,有什么喜好和需求。迎合观众的口味,才是演讲的正道。
如何分析听众呢?这里我们分为四类:
1)明星效应
如果你是一个大咖,比如周杰伦,去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演讲节目《开讲啦》,那么现场的观众保证都是周杰伦的粉丝,为了看“爱豆”一眼,挤破头也要努力去听讲。
我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央视主持人来上海的一个大学演讲,为了能够拿票进场,晚上七点开始的演讲,我早上11点就到了,然后就坐在学校的礼堂门口等,足足等了8个小时。年轻真好啊!今天我这个老腰去坐地上那么久,肯定站不起来了。最后开场后果然顺利坐到了礼堂的第二排。心满意足地听偶像讲话。讲了啥真是没啥印象了,反正主要为了看人去的。
所以名人演讲类的,一般讲啥大家都喜欢。像现在做直播的网红美女们,我看她们也不用讲什么话,大家听得可开心了。
2) 知识需求
2016年知识付费领域全面开花,很多平台诸如分答,知乎,得到,喜马拉雅等都纷纷开设网络课程,大多是为了满足听众们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方面的需求。线下的演讲包括学术演讲啊,论坛分享啊,技术论坛啊等等,也是为了满足当地观众的知识获取需求。
这类的演讲一般是内容为王。你有好内容,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如进几年火爆的知识付费节目《逻辑思维》,主讲者是央视出来的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如果你有听过,就会发现其实罗胖的演讲没有多少花俏的技巧,但是大家可能喜欢他的内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他的演讲也做得很出名,跨年演讲都是全场座位爆满的节奏。
因此,面对带着知识需求而来的观众,演讲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求知欲,只要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听众一般不会过于挑剔演讲技巧。
3) 利益相关。
有些演讲的内容是和观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比如,公司新政策发布,下半年工资调整,新产品发布路演,养生保健常识宣传会,只要切合观众自身的利益的,他们就会主动来听讲。在这样的一个演讲中呢,只要演讲者把内容交代清楚,一般也就达到听众的目的了。
4)被迫而来。
在公司里,经常有很多会议是不得不参加的,领导要求必须参加,不参加就要被领导批评。这样的会议上,听众的心态肯定很不舒服,不想来,所以态度冷漠,心不在焉。要获取这些听众对你的演讲的兴趣呢,肯定是不容易的。就要靠你高超的演讲技巧了。如果你能让这些不得不来打酱油的人也抬着头认真听你讲,不得了,你真的是个高手哦。
下次,观众看手机不听你讲时,先别抱怨观众不听你讲了,好好反思自己,准备演讲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他们的听讲需求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