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叫迪奥西尼,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聚会,可聚会上几乎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这太尴尬了,好在这哥们自己是个心理学家,于是他拿出了他的杀手锏,告诉众人他会看手相。这下很多人就围过来让他看命,心理学家还真不是盖的,只看一眼手掌,就一说一个准,搞得大家对他五体投地,他也就顺利地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
他甚至还把男主人的手掌看了两次,一次是在聚会刚开始的时候,一次是在几个小时后若干杯酒水下肚之后。在第一次解读的过程中,迪奥西尼向后扳了扳男主人的大拇指,说:“你瞧,按照我的判断,你可是个相当固执的人。”在第二次解读时,迪奥西尼又扳了扳男主人的大拇指,说:“你瞧,我敢说你是个很灵活的人。”尽管这两次的描述完全相反,可男主人两次都想了想,承认迪奥西尼所说的完全正确。
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就是赵本山说的-忽悠。假设在聚会上,我稍微向后扳了扳你的拇指,根据它的阻力和曲度,宣称你“是个很固执的人,能抵挡住压力,不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请问这个世界上有谁不是这样的?谁年轻的时候不想做自己,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我们家娃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叛逆,那时候他绝对是个很固执的人,能抵挡住压力,不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而且我说完之后,为了检测我说的是否正确,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在记忆里搜索自己“挡住压力,不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行为固执的时候,而且只搜索这样的时刻。10秒钟之后,你还真想起了以前发生过的几个例子,于是你大腿一拍说,高,真实高,我就是这样的人!
现在再想象一下相反的情况,我说你“是个很灵活的人,得到新的信息后愿意将之纳入考量,调整自己的立场”。请问这不也是废话吗?谁不是这样的人?
小时候放学回家,我爸说:做作业去。
我说:不做,我想玩。
我爸说:不做,我揍你!
我说:好吧,我做!
按照这标准,我从小就是个灵活的人,在得到新的信息后愿意将之纳入考量,并调整自己的立场,要不然会挨揍呀!
同理我说完之后,你又会不由自主地在记忆里搜索自己“灵活,得到新的信息后愿意将之纳入考量,调整自己的立场”的高光时刻,而且只搜索这样的时刻。10秒钟之后,你又想起了以前发生过的若干例子,于是你大腿一拍说,对对对,我就是这样灵活的人!
两次下来,你于是对我顶礼膜拜!
这种忽悠之术之所以能能成功就是因为:为判断一种可能性是否成立,人们一般会寻找它说中而非漏掉的地方,寻找它所证实而非证伪的地方。
校验存在的东西容易,校验缺失的东西难。
而人的大脑就好比是个谷歌或者百度,一开始输入的关键词是“你是个很固执的人,能抵挡住压力,不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回车,于是你的大脑就开始了工作,使劲地搜索所有与之相关的记忆,接下来出现的当然都是与之相关的信息。于是你觉得真是太准了。
后来,又输入了“你是个很灵活的人,得到新的信息后愿意将之纳入考量,调整自己的立场”,同理你又把自己的大脑硬盘又虐待了一遍。于是你又觉得真是太准了。两次下来,立刻对对方顶礼膜拜了!
所谓的算命,不过给你一个理由,让你自己来说服你自己!
其实算命的时候给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这招,在以前就有人用过。
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 测试结束后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份他们自己的性格分析结果,里面有10项性格分析。现在学生要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10项性格分析如下:
1.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2.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3.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4.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5.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6.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7.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8.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9.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10.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看完上面10项性格分析,你是不是觉得很像你自己。实际上所有学生的平均评分为4.26,认为说的就是自己。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而且这些所谓的性格分析都是弗拉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根本没有性格测试。
弗拉的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描述,而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些万金油式的描述,放谁身上都适用。学会了这些,相信以后你也可以成为算命大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