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每天在铐德持志时告诫自己,有强记之心不适,即克去之。但是受习惯影响,仍然着眼于辞章之间,老想着记住掌握,觉着这样才算是有收获,这样才算真正读过,因此专家解读好几本,翻了这本,看那本,记住这个忘了那个,最后《论语》还是论语,孔子还是孔子,我还是我,读和没读的区别是,我记住了几句,或者为使我以后的说辞,有了强有利后盾,也为我度了金。想想这都是在外在忙活,我的生命、生活没有改变。这样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呢?只是自我欺骗,让我看上去很厉害,其实是纸老虎而已。
有了这样的思考,今天再去读书时,感觉和以往不一样了,会更多地联系自身,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今天对第一则的“让“有了深刻的认识。刚开始读时,觉着这是说皇帝的,与我无关。后来发现与我每个人都有关,让是礼的核心,泰伯,能三让天下,我们普通人没有天下所让,但是我们可以让名利、输赢啊?想想平时所谓的苦难不都是因为争而不得吗?当我们让时,我们立马提升了自己,让自己垂直攀登,让我们超越了外在的名利权位,也超越了旧我。这不就是成长吗?我们能让吗?我们肯让吗?我们想让吗?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不是不能,而是不肯,死抱着小我,不肯撒手。红由这点想到舍得,有舍才有得,只是德有早有晚而已。其实在舍的那一刻就已经得了,不是吗?迪学姐在此基础又提升一个层次,舍不舍是我的事,得不得那是我不能左右的,那就放下得不得想法,就以为去舍,这样更潇洒,更洒脱,人生更舒展。
今天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第二则,“恭而有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这些行为或者说是感情都是好的,但是也要有礼的约束,要有一个度,否则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劳、葸、乱、绞。这时我想到最开始时,受这些礼的约束,会很难受,慢慢改变内心后,就会拥有更大的自由。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昨天利就这句话想到孩子不带功利心去学习,不为分数而分数。今天新老师想到了我们的共读,不以名利为目的,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其他都是额外奖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利从“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来谈,我由此想到屁股决定脑袋;民主是需要条件的,无条件的民主是乌合之众。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为什么“骄且吝“这么严重呢?为什么不说“恶“呢?因为前者更容易被大家忽视,所以危害更大。无论是处于骄的状态还是吝的状态,都表明自我固化,不去突破,不求成长,一直被自己限定,生活在自我当中,这是很可怕的。